文化
英语
语言文化
单词
词汇

有哪些来源于汉语的英语单词?

如题,例如 kung fu、yin yang、tofu、taichi 等。
关注者
308
被浏览
239,230

71 个回答

比如:kale(ka le):卡了。


玩游戏时因网络不稳定造成的延时,由于在dota2中,中国选手常常打出kale的拼写,而逐渐被世界玩家所熟知并运用。

编辑于 2015-07-28 16:24

Gung-ho.

我不知道第一眼看见这个单词的人,是不是跟我一样是懵逼的。

如果不是事前就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即使放在这个问题下——那么明摆着是来源于中文的咯——我估计我也猜不出这“Gung-ho”对应的是中文哪个词。

“公猴”?!

¥%()*&……%#@$

百度翻译将其自动识别成了德语,并翻译为“长庚浩”——这是哪个长腿欧巴么?


不卖关子了。

看下它的解释——引用 Dictionary.com - The world’s favorite online dictionary!在线词典的解释——如下:

关于词源,这个在线词典是这么说的:

简单地说呢,“Gung-ho”这词当形容词用就是“热心的、热情的”意思;当副词用时就是“成功地、妥妥地”意思。

那么这个词到底对应的是哪个中文词呢?

是.......“工合”。

这又是个什么鸟中文词?!我们中文里有这个词么?!

别急,慢慢来。

“工合”是怎么回事呢?“工合”是“工业合作社”的简称。

Chinese gōng hé, the abbreviated name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Cooperative Society

“工业合作社”简称为“工合”?

反正甭管怎么样吧,当如此简称之后,留下的“工合”二字,激起了一个美国男人心中的爱与和平。

他觉得这两个字是如此美好,“工合”,“工作合作”,“Work Together”!

“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团队座右铭么!”

“我的团队,是真正的‘狼性的团队’,一个个铁血真汉子,‘工合’这俩字太精准了!”

“行了!我的团队的Slogan就用这个词‘工合’了!”

他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

这个男人是如此有影响力,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他愣是凭着自己和自己身后团队的魅力,将这个词介绍给了几乎整个英文世界——鉴于不是每个欧美人都像他这么有文化,能认得出汉字,于是,英文单词“Gung-ho”应运而生。


那么,这位资深中文爱好者是谁呢?

LtCol Evans F. Carlson

他就是LtCol Evans F. Carlson,卡尔森中校,美国海军陆战队精英单位“陆战队突击队/Marine Raiders”的缔造者之一!

鉴于“Gung-ho/工合”这句口号在陆战队突击队是如此深入人心,得其传承而来的、如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特战单位“陆战队突击团/Marine Raider Regiment”将“工合”这两个汉字绣在了他们的队旗上!

MRR的队旗

怎么样?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是不是因此而更加热爱中文了呢?是不是觉得那些热爱中文的老外都很有爱、很和平?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PS,如果对特种部队的相关内容感兴趣,可以阅读下文:

PPS,关于“Gung-ho”,对比百度的翻译,谷歌和必应分别是这么翻译的,另外,wiki的解释一并贴上了。

编辑于 2018-01-11 11:21

借词无非从音或从意,从音的较常见,如“qigong”气功、“pai gow”牌九;从意的像“赤脚医生”,英文直接译成“barefoot doctor”,简单粗暴,意译 [1]的借词大多遵循这一点,字面意思直接译成字面意思,不拐弯抹角。

还有一些是经其他语言——比如日语介译,又辗转被英语吸收的。也就是日语先借了汉语,然后英语借了日语,像:

▶老师(禅师),roshi

▶饺子,gyoza

▶麒麟,kirin

▶汉字,kanji(一般指日文系统的汉字)

▶银杏,ginko/ginkgo。这个词可能由日语(ぎんきょう,音Gin kyō)为中介,先进入拉丁语,继而为英语所吸收。

▶酱油,soy。soy一词最初来自广东话的“豉油”,传入日语,读作しょうゆ,Shō-yu,进入英语后,仍保留着日语和广东话的发音痕迹。

下面再举一些音译词。



音译

cheongsam,长衫、旗袍(来自广东话)

hoisin,海鲜(来自广东话)

longan,龙眼(来自广东话)

subgum,什锦(来自广东话)

char siu,叉烧(来自广东话)

litchi,荔枝

kumquat,金橘

loquat,枇杷(卢橘)

moo shu/mu shu,木须肉

chow mein,炒面

dim sum,点心

erhu,二胡

ginseng,人参

goji,枸杞(不过英文的枸杞一般作wolfberry)

moutan,牡丹

nanmu,楠木

gaoliang,高粱

oolong,乌龙(茶)

hutong,胡同(或系古汉语借自蒙古语)

kowtow,叩头

fengshui,风水

mahjong,麻将

paktong/pakthong,白铜

pela,白蜡

pipa,琵琶

Qinghaosu,青蒿素

sampan,舢板

Shih Tzu,西施犬

sycee ,纹银(细丝)

wok,锅(镬)

won ton,馄饨

wushu,武术

yulan,玉兰

Yuan Hsiao Chieh,元宵节

guanxi,关系(内涵)


意译

brainwashing,洗脑

running dog,走狗

Mao,中山装

red cooking,红烧肉

egg roll,蛋卷

spring roll,春卷

pearl tea,珍珠奶茶

pot sticker,锅贴

wood ear,木耳

foreign devil,洋鬼子

lose face,丢脸

soft spot,软肋

pillow talk,枕边风

snakehead,蛇头

dragon boat,龙舟

goldfish,金鱼

参考

  1. ^实际上意译和仿译有所区别,此处不做细分了
编辑于 2021-10-15 18:52

我们日常使用的中文里,混入了很多英语,毋庸多说,想必你也知道很多。其中有些词是如此地中国化,以至你都没想到是英文——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今天说的是英语中来自中文的词。这个你也知道不少,比如chow-mein(炒面),dim-sim(点心),longan(龙眼),lychee(荔枝),bok-choy(白菜),kungpaochicken(宫保鸡丁)……咦,都是吃的东西。

英文不擅构造新词,当遇到另一种文化中的新事物,自己的语言里并没有合适的描述词汇时,音译就是个自然的选择。吃的东西是最常见的,最初一个只会说英语的人想吃一个曾经吃过的但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他只能发中文的既有音。

除了食物,还有许多英文单词来源于中文。两千年来中西文化的交流,让善于吸收外来语的英文,也留下了一些中文的刻印。

经济的强势伴随着文化输出,中国国力的提升,语言文字上的影响也可窥豹一斑。一条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新闻,能让dama这个词让不少外国人知道含义,尽管之前这个词他们一般只在拉丁美洲的女厕所门口看过。中国顾客索要发票的行为,也可以让街上招徕顾客的商店店员叫喊“fapiao”。另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guanxi(关系),mianzi(面子)等则早在十几年前就进入正规英文词典。

因为是音译,这些词还保留着相似的中文发音,比如typhoon(台风)、kung-fu(功夫)等,发音基本相同。近年输出的词甚至还能保持汉语拼音。输出年代略远的,则可能变得不好相认。比如ketchup(番茄酱),在西方生活中非常常见,是薯条、汉堡、三明治、热狗、煎蛋等食品(似乎并没有其他可吃的了)的调味品,英系国家一般直接叫tomato sauce,但美国人都叫它ketchup。这个词中国高中不教,所以早期很多到美国留学的人第一次去麦当劳时才学会,殊不知其实是个中国词。在东南沿海一带,有种叫鲑汁的调味品,由腌鱼和辣椒调成,后来广泛传播于东南亚,根据厦门话发音,拼作ke-chiap,马来半岛上略作变形叫kecap。十七世纪时,英国殖民者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品尝到这种调味品,带回英国,主料改成了番茄,从此成了西方人最主要的调味品。这个词初次进英文字典是1690年。因为生活中太过常见,现在美国人很少有人发觉原来是舶来品,而且是来自中文的。这词挺有趣的,对应的中文“番茄酱”的“番”,或者西红柿里的“西”,倒是明确指出了舶来属性。

根据发音,而不考察起源流,也会犯错。比如ping-pang(乒乓球),我们一看,哦,中国特色,那么ping-pang就是来自中文的英语单词。不过乒乓球是驻印度的英国军官发明的,距今仅一百二十年,原名是table tennis(桌上网球),20世纪初一个美国制造商用拟声词申请了ping-pang作为商标名。后来传到中国,乒乓两个中国字,原有其字,也是象声词,正好借用,这才有了“乒乓球”。1960年代以来,中国人在这个游戏上的成就,光芒如正天之日,让如今全世界人民都以为ping-pang是中文。

还有些词,不是音译,而是意译。按说如果能意译,那么就是找到了对应词汇,算不上外来词汇,但有的词是根据中文生造出来的,中国色彩明显。混在两个文化中的人,会比较常接触brainwash(洗脑)这个词,吵起架来,都以为对方是被brainwash过了。这词生动形象,以至于不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没想到其来源是中文,历史不过60多年。brainwash首用于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来西方媒体在报导从韩战中返回的战俘时,大量使用这个词,所以才流行开来。

语言的传播离不开交流,有接触才有传播。考察中外交流史,就可以追溯一些词汇漂洋过海的路径。按照历史顺序,我把这些路径大致分为七个时期:

(一) 丝绸之路

汉唐时期的中西交流,虽然缓慢,但通过地理上两地间一系列的文明传递,一些词潜移默化地传递到英语的祖先语言里(Proto-English)。比如silk(丝绸)。

又比如我们的国名,China(中国),虽然现在说法不统一,有“秦”、“丝”、“茶”等几大流派,但西方用这个词来指称中国,最晚也是辽金时期,最早可能在公元前五世纪。现在英语、德语、荷兰语、葡萄牙语等均拼作China,西班牙语、法语拼作Chine,可见同源,但路径之说各流派不同,有印度、波斯、俄罗斯等中间站,总和此时中西交流要道丝绸之路相关。附带的china(瓷器)的含义,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卖瓷器到欧洲,用的名字还是chinaware,说明china的瓷器含义远晚于国名。

晚一些的马可波罗,也通过陆路来到中国,他的中国游记是处在中世纪黑暗时代的西方的启蒙之作,刺激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好奇心,直接促使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为欧洲开辟了新时代。

(二) 大航海时代

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被打通,通过这条路进入西方的词汇有cumshaw(感谢、赏金),tea(茶),Amoy(厦门)等,闽南话的影响比较明显。

有两个群体在这个时代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传教士和法国汉学家。

十六世纪,大量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中西文化沟通中的作用不下于经济因素。除了将西方的科技和文学译介到东方,他们也将东方文化带回西方。十七世纪,回到欧洲的传教士们写了《中文入门》、《中国大观》,甚至还有《中国文法》。中国人自己不写语法书,所以历史上最初的中文语法书,是诞生在欧洲的。

十八世纪,法国人对中国有着巨大兴趣。有位叫黄嘉略的中国人,在法国教授中文,被路易十四任命为官,管理皇家收藏的中国物品。他的助手费尔蒙和弗雷列,后来成长为法国的汉学泰斗。费尔蒙以下,出了众多的汉学大师。大文豪伏尔泰甚至改编了《赵氏孤儿》,在欧洲上演,广为传播中国文化。这部剧的标题下面的一行字就是“根据孔子的教导”。

法语是英语单词来源的第二大feeder,与拉丁语相比不遑多让,两者分别占据现代英语单词29%的来源。彼时英国上流社会讲法语,一般民众才讲英语。法国汉学家的风尚也传至一衣带水的英国,英国也刮起了中国风。英国建筑师威廉·查布斯去了中国后,回来在肯特郡建了孔子主题园林,便用孔子的名字“Kew(丘)”命名。

也许由于英法太爱中国了,十九世纪才发生了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事。

(三) 美国的淘金时代

中国对美洲的移民,在这个时代形成了第一个高峰。仅1852年一年,即有三万华工抵达旧金山。大量来自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修建了美国早期铁路。我们看看英文中的这些词,sampan(舢板),coolie(苦力),kowtow(叩头),gung-ho(工合、同心协力),chop-chop(快、快),文字仿佛化石一样,记录了早期移民的辛酸。同样,也能观测到粤语、闽南语和客家话在其间的痕迹。作为衍变,chopsticks就是“筷子”,这个词中英文中都可以看到“快”字,显然不是偶然。

(四) 租界时代

中英之间是直接发生过战争的,而且是两次。中英《南京条约》让中国进入半殖民地时代。

上海则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发源地。我们更熟悉一些上海话来自英语,比如赤佬、瘪三、差头等,但语言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这个时期的交流也让一些词传入英文,最著名的就是shanghai这个词本身,任何一本英文词典,都会给这个词注上一个也让人心酸的含义。

英租界在苏州河以南、洋泾浜以北。中国人说的洋泾浜英语,英语里贬称为“ Pidgin English(鸽子英语)”。广为传播的两个故事:“Man mountain man sea,todayno see,tomorrow see,tomorrow see,same see!”;“one car come,onecar go,two car pengpeng,people die”。

这些用词至简,毫无文法的话,英国人倒也能懂。虽遭鄙视,但也有反馈回英语的可能。今天美国人见面爱说的long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中国人的洋泾浜英语。

(五)香港的英国殖民

英国统治了九十九年的香港,也吸收了一些本地词汇。比如cheongsam(旗袍)、taipan(大班、老板)这样的东西。还有些香港特有的英语单词,去过香港的英国人也能理解。比如Jetso(打折),是粤语“着数”的音译。今天香港还有很多Jetso网站,Get Jetso随处可见。

事实上,“香港英语”是英语的一种方言,粤语的成分也出现在这种方言里。

(六)现代的经济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国粹也走出国门,比如wushu(武术)、fengshui(风水)、tai-chi(太极)、qi(气),yin-yang(阴阳)等。还有些中国特色的东西,比如户口,没有对应的英文翻译,英语也只能使用hukou。

(七)网络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无国界的网络推波助澜,网民们接触中国事物的机会大大增加。比如上面提到的dama(大妈)。中国流行tuhao(土豪),有些时髦的老外,见到一掷千金买东西的国人也会说。

在线网游领域,更是神奇,由于中国玩家众多,很多游戏公频里使用的语言中文超过英文,外国玩家都要配套google translate来交流。比如另答提到的dota2里,外国人遇到网速慢,会用kale(卡了)表示。当然了,骂人的话学得最快。

最新的一些网络流行语,比如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之类,虽然不算进入英文,但是很多跟中国人打交道的人,也熟悉这些梗。这些短语不合语法,不懂的人会莫名其妙,可能热闹一阵子后就无影无踪。可是说不定有一天,就像long time no see一样,也会普及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似乎就有这个趋势。

还有中国人自创英语单词,用来描绘一些中国现象或新闻热点,比如smilence(笑而不语),emotionormal(情绪稳定),sexretary(女秘书),Innernet(内联网),vegeteal(偷菜),suihide(躲猫猫死),虽然没有进入英语世界,但有些构思巧妙,说不准哪天也会被借用。

以上七条路径基本从时间上划分。除此之外,有些借用中文的英语单词,并非直接从中国而来。比如日本经济先拔头筹,很多日文先一步进入英语,但追源溯流,仍然可以回到中文。比如mahjong(麻将),toufu(豆腐),bonsai(盆栽),ginkgo(银杏),ramen(拉面),soy(酱油),sushi(寿司),zen(禅),hentai(变态),kawaii(可爱),sensei(先生),tsunami(津波,海啸),gyoza(饺子),kanji(汉字)、go(围棋)。这类的例子更多,这里只选了几个保留了些中文发音的字。

绕道韩国的也有一些,比如gosu(高手)、minjung(民众),soju(烧酒)等。此外还有绕道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比如上文提到的番茄酱。

英语能有今天的地位,是英国昔日全球殖民的结果。英国统治的疆域上太阳永不落山,英语也吸收了全球各种语言。中国处在Far East,相距万里,两种文化交流和冲突并不频繁,所以英文中来自中文的词汇总数其实并不多。英语的近邻法语贡献了29%,德语贡献了26%,相比之下中文不足法德的千一。

近百年美国的强势地位也成就了英语。美国是移民的大熔炉,容纳了各种文化,美语作为英语的一种方言,也发展出很多新词汇。不过来自中文的比例仍然微不足道。至少在描述本土动植物时,印第安语就贡献了数不清的单词。荷兰语和德语,更在新词来源上占主导地位。

不过随着中国受到的关注的提升,以及国人脚步遍布全球,中国风越来越大,来自中文的英语单词,也会越来越多。

编辑于 2017-05-01 00:34

Amoy,廈門。來自閩南語。

Kung pao chicken,宮保雞丁。來自國語。(普通話舊稱)拼音為威妥瑪拼音。

Baozi,包子。來自普通話。

编辑于 2016-08-19 15:54

哈哈哈,这种问题一定离不开吃,去国外随便找家中餐馆,里面的很多菜名换成中文音译后反而让刚到异乡的留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读。



常见的如:

Won Tun 馄饨

Chow Mein 炒面

Lo Mein 捞面

Siu Mai 烧麦

Moo Shu 木须

Moo Goo 蘑菇

Sha Cha 沙茶

Kung Po Gai Ding 宫保鸡丁 (这个在国外我一般见都是Kung Po Chicken)

General Tso's chicken 左宗棠鸡 (美国最有名的美式中国菜,说白了就是糖醋里脊把里脊换成鸡)

Szechuan Beef 四川牛(就是炒牛肉放点辣椒)

Bourbon Chicken 棒棒鸡 (也不是大家想的那个四川棒棒鸡)

Ma Po Tofu 麻婆豆腐

Peking Duck 北京鸭 (和北京烤鸭差十万八千里,最多算个烤过的鸭)

Chop Suey 炒杂碎(清朝第一批移民带过去时还是用杂碎来炒,但是因为美国人不吃杂碎,所以如今的炒杂碎里面就没杂碎了)

Foo Young 这个我到现在也没明白为什么是“蓉”的意思!

还有些地儿可能不管饺子叫dumping,直接叫jiaozi。筷子不叫chopsticks,直接叫kuaizi。这些很明显都是大陆之后带过去的称呼,因为老华侨和港台地区的人都不会用汉语拼音。

最后摘录一段原来吐槽美式中餐的朋友圈吧:

每天吃着不伦不类的美式中餐就是酸不拉几甜不拉几的不明棕色酱汁浇在牛肉猪肉虾仁芦笋豌豆西蓝花玉米粒随机搭配组合的根本没有下水却美其名曰美国杂碎上的日子究竟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编辑于 2018-01-13 12:36

ketchup 番茄酱

————————————————


ketchup又拼作catchup或catsup,原指蛋清、蘑菇、生蚝、核桃等调制而成的酱料,现常用于特指番茄酱


该词由马来语kichap进入英语,

而kichap又来源于厦门话中的“鲑汁”(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茄汁”)。

发布于 2018-04-22 20:23

說幾個在澳洲日常生活常見的粵語借詞,常見到隨便一個澳洲人都知道的(並不像什麼最近的流行詞或者中國特色的詞):

1. wok 圓底鍋,借自粵語「鑊」

2. choy sum 菜心,借自粵語「菜心」

3. bok choy 白菜,借自粵語「白菜」

4. longan 龍眼,借自粵語「龍眼」

5. wombok 大白菜,借自粵語「黃芽白」(取黃白二字wongbaak之音,再稍微音變+逆同化就變成了wombok)

6. dim sim,一種澳洲的食物,並不是粵語對各類點心的統稱,是一種特定的用燒賣皮包裹肉或者菜餡的食物,以油炸或蒸熟的方式烹調,借自粵語「點心」(從dim sum音變而來,也叫dimmie)

想到了再補充。

编辑于 2015-07-29 22:27

文字的自信:这一次,次生英语想不认华夏之祖都有点难了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热心朋友的帮助下拼凑齐了三本英语字典,它们分别是1822年的马礼逊《华英字典》(第三本)、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的《英华字典》、1872年的诺亚韦伯斯特公司出版的英语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为什么是这三本字典?

因为这三本字典的成书时间恰好覆盖了两次鸦片战争,其扩编、增容、修改的历史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英语发展成为一门可以承载高深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的书面语言的轨迹,并能看出西人逐渐斩断英语与华夏之间的种种联系的步骤。

德国人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1822年-1893年),是基督教中华传道会的一位传教士,于1848年到香港传教,1853年成为香港的中国福音传道会的主要负责人。他曾编写过《英话文法小引》及《英华行箧便览》。1866年,罗存德在香港出版一部两卷本的《英华字典》,可算是香港最早的双语字典。《英华字典》于1866年10月出版第一册(Part Ⅰ),此后以每年一册的速度继续出版,至1869年时,《英华字典》四册已然出齐。其装订形式有四册分订本和二册分订本(不含在日本重新装订的一册合订本)。

笔者手中目前找到的是1866年的第一册(Part I),共602页,只到C部,但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这三本字典,来做一番比较分析。

首先,我们热烈欢迎西方太阳神阿波罗(Apollo)出场!

来吧,展示你的真身,阿波罗。

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27页中,尚未出现太阳神阿波罗(Apollo)这个名词。同时,笔者注意到,有一个单词是Apostle,其解释为“使徒”,由此可见,STLE就是对中文“使徒”(sze too)的记音。暂且先记住这个,等下可以用于破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英华字典》(第一册)第69页,阿波罗(Apollo)这个英语单词终于根据汉语“文武神名”被创造了出来。是的,那时它还不是太阳神阿波罗、也不是什么美男子,而是“文武神名”。

大家如果将两册不同时期的字典内容进行对比,会发现1866年罗存德根据汉语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内容明显比1822年马礼逊英华字典要丰富许多。例如,在1822年马礼逊《英华字典》(第三本)中,道歉(Apologize)等相关单词是没有的,到了1866年罗存德《华英字典》(第一册)中就出现了。

关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29页也找不到。可见,此时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物名称尚未被创造出来。

在这本1866年的《英华字典》第83页中,也找不到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大名,最接近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一个词是中药材玄胡索(Aristolachia)。

由于玄胡索是中国特有的药材,英国不可能有,所以英国不可能出现有关玄胡索的原生英语词汇,这也再一次说明,西人在通过汉语进行“英语词汇的创作”,即通过对汉语词汇的对译来创造英语单词。


所以,结合STLE就是“使徒”的记音,以及Aristo是“爵位”的前缀,就某种程度而言,Aristo-tle也可以理解为“爵位之徒”。又因Arise有起身、复活之意,所以Aris-totle还可以理解为“复活的使徒”、“站起来的使徒”。

即便有人想把亚里士多德往下面一个单词“Arithmetic”去靠也有些问题,因为该单词的解释中分明写着:数学、九归、学算盘、学算术……

就算其他解释能撇得清关系,但“学算盘”这么明显的解释,与华夏之间存在联系,是白纸黑字了吧?

在1872年诺亚韦伯斯特公司出版的英语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第38页,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作为一个解释,在英语字典中第一次出现,它终于被描绘成了一个著名的希腊哲学家。


正如此前文章所述(详见《 告天下学子书【上】:线性代数的中国起源,外星人是蛮夷》),“代数”(Algebra)一词在1822年的马礼逊《华英字典》中尚未出现。没有这个词,就没有代数的数学定义,敢问又如何能发展代数的研究、产生一本又一本高深的“皇皇巨著”呢?那些凭借这些皇皇巨著声名鹊起的西方科学家又如何能一跃成神呢?

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43页,Algebra一词第一次被创造了出来,可惜,此时的解释是“算法”,根本不是“代数”,也没有代数的数学名词解释和定义。假如,按西史叙事,这个词是很早从阿拉伯传过去的,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词,那么,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想来这个词的数学名词解释应该非常详细才对,可是,这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和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中都未能体现出来,显然与事实不符。

实际上,代数(Algebra)一词的数学名词解释在1872年诺亚韦伯斯特公司出版的英语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第18页中才“刚刚”出现。其解释中特别注明了有关“数学(Math)”方面的定义:

that branch of analysis whose object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nd properties of numbers by means of letters and other symbols.

大意为:(代数)是(数学)分析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是通过字母和其他符号来研究数字的关系和性质。

1872年以后,西人又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代数”一词的数学名词解释,便有了如下定义:

“代数,数学的一个分支,其中将算术关系加以概括并用代表数字的字母符号、变量或其它数学实体来探讨(如矢量和矩阵),字母符号是结合起来的,尤指在按照指定的规律形成方程的情况下。”

到了今天,西人定义的“代数”一词的解释再次发生演变,代数已经成为研究数、数量、关系、结构与代数方程(组)的通用解法及其性质的数学分支,具体的定义也变得愈来愈复杂。


有意思的是,英语中的代数(Algebra)一词,与德语、法语同源,实际指代的都是同一个词。

在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43页,还能发现许多词汇与华夏之间存在铁一般的联系。

例如,Alchymist 这个词,其解释为“炼长生丹者”、“炼丹道人”、“炼丹仙人”、“烧丹炼汞之人”。而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单词Alchymy,则是“炼长生丹之道”、“丹灶之事”、“炼金法术”、“炼金之法”、“点铁成金之术”。

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单词与华夏之间的联系太过于紧密,所以,在现代英语中,去查上述两个单词Alchymist 和 Alchymy 一般是查不到的,——他们已经对此进行了“变形”,Alchymist 变成了 Alchemist (把 y 变成 e),而Alchymy 则用同样的手法变成了Alchemy,至于解释,当然是剔除任何与华夏有关的元素了。


两相对比,还能看出这两个单词与华夏之间的关系吗?其解释只剩下了炼金术士、炼金师等等,还特别注明炼金术“见于中世纪,企图把普通金属炼成黄金”,哪里看得出与华夏存在一丝一毫的关系?

但是,等等,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中源自华夏传统文化的“点铁成金之术”的解释,怎么就成了“见于中世纪,企图把普通金属炼成黄金”之术?



笔者再查大名鼎鼎的牛津字典,发现原始的单词Alchymist 和 Alchymy 还存在记录,但是在其解释中也丝毫找不到与华夏的联系了。

炼金术、炼金师这样的词汇肯定会保留,否则,如何形容和描述牛顿神父是个炼金师呢?


有意思的是,在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43页,笔者还发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单词“Alcohol”,现代英语的解释为“酒精”、“乙醇”、“含酒精饮料”。可是,它原来的含义是什么呢?原来是“极浓酒”。

注意,法语的酒精、乙醇一词,与英语同源,其拼写为 “alcool”。


酒精(乙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按照西史叙事,世界上关于酒精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元始1100年前,当时人们在意大利首次蒸馏出纯酒精。

1784年,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首先测定了乙醇的元素成分。

1807年,瑞士化学家尼古拉斯·泰奥多尔·索绪尔(Nicolas Theodore de Saussure,1767-1845)首先完成了乙醇的元素组成分析,确定了乙醇的化学式。

1825年,英国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首次以合成方式制备乙醇。他将吸附煤气的硫酸液交给英国科学家Henry Hennell,又在1826年发现其中有乙基硫酸。

1858年,英国化学家斯科特·库珀(Archibald Scott Couper,1831-1892)提出了乙醇最初的结构式,即库珀图解式。

……

笔者的疑问是,1866年时,Alcohol这个单词连“乙醇”、“酒精”这个解释都不具备(尚未产生),1784年法国化学家是怎么测定乙醇的元素成分的?1807年瑞士化学家索绪尔、1825年的英国化学家法拉第,1858年的英国化学家库珀,是用什么单词来描述乙醇、并撰写相关论文的?

更不要说什么元始前1100年意大利“首次”蒸馏出纯酒精了。

西人的小心思,从Alien这个词的解释排序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Alien这个词而言,“夷人”的解释在1822年的马礼逊《华英字典》中本来排在第一位,到了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的《英华字典》,带有贬义色彩的“夷人”解释就被挪到了最后。

到了现代英语中,Alien一词的解释已经剔除了夷人、番人的解释,并增加了“高大上”的外星人,技术手段便是——去除贬义色彩、增加褒义色彩。


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43页,还有一些特别值得分析的内容。

例如,Alas这个语气助词。在现代英语中,Alas表示“唉呀”、“唉”,具有悲伤或遗憾的感情色彩,但看不出与华夏之间存在任何联系。

然而,在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43页,笔者却发现其在造词时的最初解释为“哀哉”、“呜呼”、“嗟乎”、“唉呀”、“噫嘻”等等,“呜呼哀哉”、“嗟乎”、“噫嘻”,但凡学过文言文的,都知道这是华夏文学方式的一种传统表达,可谓“一目了然”。所以,这样的联系太过明显,就必须剔除“呜呼哀哉”、“嗟乎”、“噫嘻”等解释,最后只保留“唉呀”作为注释。

此外,还有一个单词也展示了与华夏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就是 Ale-conner,其解释为 “县主”。

何谓“县主”?

县主是皇族女子的封号。东汉帝女皆封县公主。至隋唐,亲王的女儿才能封为县主。常见的县主封号有乐安、清平、蓬莱、荣安、栖霞、寿光等。笔者在《昆羽继圣》四部曲中设定了一个女主角色,便是宁王之女——乐安县主。

所以,碰到英语字典中带有华夏色彩的县主一词,笔者不免会多看上几眼。

那么,现代英语中会保留这样一个暴露英语与华夏之间关系的词汇吗?

答案是:肯定不会。

在现代英语中,Aleconner一词已经基本上不太使用了,等同于放弃了,只有网络释义将其解释为“酒类检查官”。

笔者很好奇名满天下的《牛津字典》对此会作如何解释,又查了查牛津字典的解释:由法院或其他地方当局任命的官员,负责对酿造的麦芽酒(有时还有烤面包)进行鉴定(An officer appointed by a court leet or other local authority to test for the assize [assize, n. I.4] the ale brewed (and sometimes the bread baked)。

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43页,有个英语单词“Albion”,其解释为:英国古名。

可是,时至今日,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所谓的英国古名。一般而言,提及英国,要么是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要么就是大不列颠(Great bretain),何曾听闻英国还有个古名叫“Albion”?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查阅今日英语之解释,Albion被音译为“阿尔比恩”,完全看不到英国古名的解释,唯有例句中可以看出与英格兰存在潜藏的关系。那为什么英国要放弃这个古名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继续追溯,结果发现紧挨着这个词“Albion”上方还有一个词,名为“Albino”,其解释为“白人”。二者拼写的字母组合方式有些相似,但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直到笔者动手去查询Albino在现代英语中的含义。

在现代英语中,Albino的解释为“患白化病的人”,而不是“白人”。

对不起,当笔者看到Albino从1866年的原始含义“白人”被篡改成了今日之“患白化病的人”时,是真的没有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原来如此,怪不得西人要一脸嫌弃地舍弃英国古名阿尔比恩(Albion),否则,后人一看,立刻就把“白化病人”与英国联系在一起了,这让英国的颜面往哪儿搁?

但是,经过这么一改,却在不经意间有了一个等式:Albino = 患有白化病的人 = 白人(原意)。

这是被西人硬生生改出来的结果,别人无法左右。对此,笔者只能竖起大拇指:你们真会玩儿!


【题外话】

科幻小说《灵能4996》第一本“风起西境”,微信读书已上线。

本人计划将《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约20万字)付梓出版,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留言加微信,然后拉个群,统计下第一次印多少本比较合适(与出版方签订合同后,条件允许,可能预售)。倘若此次顺利,则继续将《海上忧思录》三册、《揭开西方伪史虚惑的面纱》(可能改名)四册付梓刊行。

《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作品简介:

中国不只有“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只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误解。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多不胜数的科技发明,涌现出了无数能工巧匠和勇于实践的科学家。

本书引经据典、以翔实论据重点介绍了源自中国的诸多发明创造,包括但不仅限于望远镜、照相机、显微镜、留声机、温度计、自行车、计算机、钢琴、全世界第一架具有现代意义的飞机等等。不仅如此,就连扑克牌、大富翁等游戏都是源自中国的发明。

怎么样?是不是很惊讶?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华夏先辈,如甘德、石申、唐顺之、朱载堉、黄裳、黄嘉略等等,详细介绍了他们对于天文历法、物理、音乐、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以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中国不仅是文明古国,更是自古以来就学以致用,一直走技术路线的“科技强国”。这可能与我们近代百年落后后形成的“闭关锁国”的落后形象是大相径庭的。

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的介绍,能让大家重新认识华夏文化与科技的伟大。


星火相继,敢于梦想

  • 希望通过《昆羽继圣》四部曲梳理的华夏历史文化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认识,以抵御外来糟粕的侵扰(上古至宋代)【微信读书、当当、掌阅(华为手机阅读)、起点、知乎、QQ阅读】;
  • 希望通过《明朝这些事:被抹去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西史辨伪系列破除迷云,唤醒更多的人,认清这个世界近代三四百年的历史(明代至清末),喜马拉雅已上线。
  • 希望通过科幻小说《灵能4996》六部曲在现实的科技基础上铭记近代屈辱历史,向科幻高地进发,展望未来,塑造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崭新形象,打造中国人宏大的科幻宇宙,让更多的人看到文化与科技引领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人类之路(当下至未来)。微信读书已上线“风起西境”。



发布于 2024-01-11 09:47

kowtow 这个也是吧?总觉得是(*´﹃`*)

磕头

发布于 2016-06-29 05:36

官话借词

  • kung fu ——1966年来自“功夫”
  • yin yang ——1671年来自“阴阳”
  • tofu ——1880年来自“豆腐”
  • gung ho或gung-ho——1939年来自“工合”或“共好”(工业合作社)
  • mahjong或mah-jong ——1920年来自“麻将”
  • feng shui ——1797年来自“风水”
  • tai chi ——1736年来自“太极”
  • yamen ——1747年来自“衙门”
  • kaolin ——1727年来自“高岭”
  • kylin ——1857年来自“麒麟”
  • petuntse ——1727年来自“白墩子”
  • suan-pan ——1736年来自“算盘”
  • Tao——1736年来自“道”
  • taipan(大商行的总经理) ——1834年来自“大班”
  • typhoon ——1771年 来自“台风”
  • tuchun——1917年来自“督军”
  • tung(油桐属) ——1788年来自“桐”
  • Ho-ho bird ——1901年来自“凤凰”
  • wampee(一种果) ——1830年来自“黄皮”
  • whangee(一种竹) ——1790年来自“黄藜”
  • Confucianism(儒教) ——来自“孔夫子”
  • Lao-Tzu ——来自“老子”

粤语借词

  • Chop-suey ——1888年来自“杂碎”
  • Chow mein ——1903年来自“炒面”
  • Lo mein 捞面
  • Paktong(一种钱币) ——1775年来自“白铜”
  • Sycee(一种钱币) ——1711年来自“丝”
  • Souchong(一种茶)——1760年来自“小种”
  • Fat choy发菜
  • Bok choy ——1938年来自“白菜”
  • Char
  • Char siu 叉烧
  • Char siu bao 叉烧包
  • Cheongsam 长衫
  • Chop chop 速速
  • Chow
  • Dim sum——1948年来自“点心”
  • Fan-tan 番摊
  • Gweilo 鬼佬
  • Har gow 虾饺
  • Hoisin 海鲜
  • Keemun 祁门
  • Ketchup 茄汁
  • Kowtow 叩头
  • Kumquat 柑橘
  • Longan 龙眼
  • Long time no see 好耐冇见
  • Loquat 芦橘
  • Lychee 荔枝
  • No can do 唔可以
  • Pai gow 排九
  • Pak choi 白菜
  • Peking 北京
  • Sampan 舢舨
  • Shar Pei 沙皮
  • Siu mai 烧卖
  • Sifu 师傅
  • Tai-Pan 大班
  • Tong
  • tung oil 桐油
  • Tycoon 大官
  • Wok ——1952年来自“镬”(炒锅)
  • Won ton ——1948年来自“云吞”
  • Yen (craving)
  • Yum cha 饮茶

闽南借词

  • cumshaw 赏钱—1839年来自“感谢”
  • tea
  • kowtow ——1804年来自“叩头”
  • pe-tsai ——1795年来自“白菜”
  • lychee或litche ——1588年来自“荔枝”
  • oopak—— “湖北红茶”
  • bohea 武夷茶,英文原意指高品质茶叶,但现已指劣质红茶
  • congou “功夫茶”
  • hyson 熙春茶,一种中国的绿茶
  • oolong 乌龙(茶)
  • pekoe 白毫
  • pouchong 包种(茶叶名)
  • twankay或twankey 屯溪茶,安徽屯溪产的茶
  • sampan ——1620年来自“舢板”
  • bing
  • longan ——1732年来自“龙眼”
  • sunglo或singlo 松萝,安徽松萝山
发布于 2020-03-02 17:03

chopstick 筷子

注:关于此词如何产生,有研究人员称,筷,读音等于快,快者,速也。而有一个英语词chopchop,就是速速的粤语发音,因此产生了chopstick这个词。

chop suey 杂碎

注:意思是杂烩,广东人称为炒杂碎,或炒杂。

chow mein 炒面(读音源自粤语)

Lo mein 捞面(读音源自粤语)

Ginseng 人参

Guanxi 关系

Kanji 汉字(日语中对于汉字的叫法,后被收录进英语词汇)

Kowtow 磕头(读音源自粤语)

Kung fu 功夫(大概是老外最先学会的汉语词)

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注:早期广东移民创造的英语句子。

Lychee荔枝(读音源自粤语)

Mahjong 麻(读音源自粤语)

Qi 气

记得《功夫熊猫》中的阿宝是怎么运气的吗?

Sifu 师傅(读音源自粤语)

立马想起了Master Sifu......

Tofu 豆腐

typhoon 台风


综上所述,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更多的为“中式”英文提供了发音范例,也为日后成为“正宗”的英语做了铺垫。

编辑于 2019-03-12 15:00

无意中看到 @桑枝 的说法

那就容易扩展了

amoy,厦门

foochow,福州

当然这些是地名

lychee,荔枝

kongfu,功夫

发布于 2021-04-24 18:02

其实,许多英语词语其实就源于汉语。除人们熟知的“孔子(Confucious)”、“中国功夫(kungfu)”、“麻将(mahjong)”、“豆腐(tofu)”外,下面是10个真正具有中国气质的“鸡蛋词”(鸡蛋,外白内黄,指汉语的词被借用到英文)。

1.丝绸——silk:中国是养蚕大国、丝绸的故乡,“silk”的发音,显然是汉语的音译。

2.世外桃源——Shangrila:出自西藏的传说之地——香格里拉。

3.茶——tea:这个词,是英国人从拗口的闽南话里借走的。

4.走狗——runningdogs:中国式英语贴切地表达了一种见利忘义、供人驱使的“下三滥”。

5.茶点——dimsum:这个略带小资情调的词儿来自闽粤。英国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几杯印度红茶,常就着一碟甜点。

6.纸老虎——papertiger:这是最令人扬眉吐气的一个新词,缔造者应该是毛主席,谈笑风生便缔造了一个词。

7.大款、巨亨——tycoon:这种称呼是近些年才流行于街巷的,指有钱有势的商人或者企业家,中国传统的叫法是“大掌柜”。又是闽粤之地的音译。

8.赌场——casino:很久以前移民到美国的福建民工拿到一点微薄的工资,便在无聊之际聚众赌博。每次开局都会嚷:“开始了!开始了!”阴差阳错借给英语一个现代词语。

9.小费,赏钱——cumshaw:这个词是闽南话“感谢”的音译。英语世界也像喜欢“money”一样,渴望“cumshaw”这个油水丰厚的单词。

10.风水——Fengshui:风水,还是音译。


Ping pong | 乒乓球

比如乒乓球是驻印度的英国军官发明,原名是 table tennis,20世纪初一个美国制造商用拟声词申请了 ping-pang 作为商标名。后来传到中国,乒乓两个中国字,原有其字,也是象声词,正好借用,这才有了"乒乓球"。

什么?"Ketchup 番茄酱"来自中文?

没错!番茄酱是西方国家很常见的调味品,也叫 tomato sauce。



Ketchup | 番茄酱

但是 "ketchup" 这个单词其实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一种叫鲑汁的调味品,根据厦门话发音,拼作 ke-chiap。后来被广泛传播于东南亚,拼法略变形为 kecap。后来被英国人带回英国,将主料改为番茄,成为了西方最常见的调味品。



Lichee / Leechee | 荔枝

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中西方文化相碰撞,总有一些惊喜之处,而当英文当中没有能够合适描述的词汇,音译就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

· Ramen 拉面

· Typhoon台风

· Wonton 云吞

· Lichee / Leechee 荔枝

· Dim Sum 点心

· Kung Fu 功夫

· Tai Chi 太极拳

· Feng shui 风水

· Mahjong 麻将

· Weibo 微博



Dim Sum | 点心

除了音译,按照中文意思翻译成英文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新词汇创造方式。

比如:

· 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 Brainwash洗脑

· Chopsticks 筷子

· Kungpaochicken 宫保鸡丁

· Lose face丢脸

发布于 2019-12-30 11:26

Hakka 客家/客家人/客家语

发布于 2015-07-31 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