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商业
职场
学习方法
高效学习

如何利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快速学习?

学习方法可能包括了:记忆法、速读、心智图…
关注者
5,055
被浏览
257,158

205 个回答

学神是怎么炼成的?
全文四千字,望你耐心看完,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你飞速提高学习能力,变成学神,甚至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别人的学习方法未必适用于你,但我会告诉你学习的本质,这适用于每个人
————————————————————————

学生时代起,就有学渣,学霸之分,到了职场,又有菜鸟,精英之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差异呢?因素有很多,但岛主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学习能力的强弱,而学习能力,又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能力。学生时代,我们要靠它考个好分数,到了职场,它又成为我们吸收知识,学习技能不可或缺的能力。

今天,岛主就带大家从根源分析学渣(菜鸟),伪学霸(小白),学霸(精英)和学神(大佬)的差别,并教大家快速提升的办法。

(注:本文的学渣,伪学霸,学霸和学神,指的是学习能力的强弱。)


1

四种人群的根本差异



学渣


基本介绍

学渣,俗称“漏水瓶”,指那群学了就忘,边学边忘,常年挣扎在及格线边缘的可怜学子。

这群学子,不管在学校,还是职场,一般都处于食物链底端。


学习态度

这群学子对待知识的态度只有两个字,回避。遇到不懂的,回避;遇到不感兴趣的,回避;遇到要动脑子的,回避,回避,回避。。

知识管理技能

知识管理:不存在的。因为ta们边学边忘。

思维模式:点性思维,即给一个条件A,ta永远推不出结论B.

知识结构图:


知识运用水平
用上毕生所学也解决不了几个问题。



伪学霸



基本介绍
伪学霸,俗称“集装箱”,指那群和学霸一样努力,甚至比学霸还努力,却
没取得像学霸一样成绩的学子。
这群学子,不管在学校,还是职场,一般都处于食物链中下端。



学习态度

这群学子,对待知识的态度只有两个字,自嗨。超乎常人的努力,让
ta们既感动了别人,又感动了自己。但是最后总是被结果啪啪打脸。

知识管理技能

知识管理:停留在知识收纳水平,一颗星不能再多了。ta们把每个学科,每本书的知识,全部装在脑袋里那一个个的收纳盒里,塞的满满当当。所以,当需要调用某个知识的时候,只会翻箱倒柜,手忙脚乱。

思维模式:线性思维,即给一个条件A,ta最多推出一个结论B。

知识结构图






知识运用水平

举一反一,一个规律只能解决一个问题。


学霸






基本介绍
学霸,俗称“管理员”,指那群“皇天不负有心人”的学子,ta们努力,结果也从不辜负ta们的努力,ta们就像兢兢业业,思维清晰的图书管理员。
这群学子,不管在学校,还是职场,都处于食物链上端。


学习态度
这群学子,对待知识的态度两个字,管理。ta们的思维是清晰的,知识是结构化的。

知识管理技能
知识管理:到达了知识管理水平,ta们对待知识,像图书管理员管理书籍一样,给所有知识都编上号,从大类到小类,条目清晰。想调用哪个知识都可以快速找到。

思维模式:结构性思维,即给一个条件A,ta可以推出结论B,结论C和结论D。

知识结构图






知识运用水平
举一反三,一个规律可以解决三个问题。



学神





基本介绍
学神,俗称“炼丹炉”,指那群看起来没怎么努力,却随随便便甩学霸一条街的学子。
这群学子,不管在学校,还是职场,一般都处于食物链顶端。

学习态度
这群学子,对待知识的态度两个字,统筹。ta们的思维是系统化的,看事物从宏观到微观,既懂运筹帷幄又懂探究底层规律。


知识管理技能
知识管理:达到了巅峰水平,多学科的知识形成了一个系统,不仅结构清晰,而且各学科,各知识点间联系紧密,牵一发就可动全身,就如同炼丹炉,放进去一些基本元素,就可以炼出非常多的东西。

思维模式:系统性思维,即给一个条件A,ta可以推出结论B,结论C,结论D,结论BC,结论BD,结论CD。。。


知识结构图






知识运用水平

举一反十(或更多),用一些基本规律就能解决大多数问题。


2

“学习”到底是什么

看完学神的知识结构图,是不是不明觉厉,恨不得马上也给自己搞一个这样的知识结构?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

学习的本质
想知道怎么学习才能变成学神,就得先知道“学习”是什么?

事实上,大脑的学习记忆,靠的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某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先让实验对象看一张男人的照片,然后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细胞受到了刺激,之后再让他们看一张女人的照片,再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细胞受到了刺激,最后告诉他们这个女人是上张照片中那个男人的妻子,结果教授发现,当实验对象知道这两个人是夫妻后,前后两次被刺激的神经细胞竟然同时被激活了。

心理学家赫布,提出了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如果大脑里两个神经细胞总是被同时激发,那他们之间的连接就会变得更强。而这个时候,如果再激发其中一个细胞,那么另外一个细胞,就会被同时激发。

就像我们拿着锤子,就自然而然会去找钉子一样,因为在我们的脑袋里,记忆这两个物件的神经细胞是紧紧连接着的。







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而我们看四者的知识结构图,可以看出:

学渣连知识都没有,也就是说神经细胞还没有激活;

伪学霸虽然激活了很多神经细胞,却没有加强它们的联系,于是这种激活会慢慢减弱;

学霸把激活的细胞按照一定的结构连接起来,于是相关联的神经细胞联系会加强;

学神的连接不仅结构清晰,而且尽可能地将一个神经细胞,和多个底层规律相同的神经细胞连接。







如果我们将学习知识比作学习服装搭配,那么:

学渣连衣服都没有;

伪学霸有很多衣服,但都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个大箱子里,想找出一件都困难,更别提搭配了;

学霸不仅把衣服按季节分放在四个衣柜里,而且每个衣柜还分为上衣区,裤子区,鞋子区,在上衣区里,还细分为外套区,衬衫区,内搭区,在裤子区还细分为。。。。这样搭配起来就方便多了,在上衣区,裤子区,鞋子区随便各拿一件就可以了。

学神则像一个服装搭配APP,你在APP里的上衣部分,随便选中一件,系统就会自动跳出可以搭配的多条裤子和多双鞋子,还会为你推荐最适合的一套。





再比如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需要由C1推出B1再推出A1才能解决,由上图可知:


学渣会直接放弃,因为学渣的知识结构里完全没有这些知识点;

伪学霸看了半天也摸不着头脑,虽然ta的知识结构里有这些东西,但是ta从未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更没有思考过它们的关系;

学霸思考一会儿后会这样做:由C1推出C,再在整个学科知识里搜索,得出B,由B推出B1,再整个学科搜索得出A,最后推导出A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霸知识库里有这些知识,但它们不是直接连接的,所以调用起来比较麻烦。

学神一眼就可以得出答案,ta不仅得出了多种解,还得出了最优解,ta可以选择C1—B—B1—A1,也可以C1—C2—B1—A1,也可以。。。。
简单的,复杂的,加起来好几十种解法,当然ta最终会选择最优解:C1—B1—A1。
因为在学神的知识结构里,这三个知识点本来就是直接连接的,所以ta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调用。


因为大脑,是按照你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调用知识的。



3

逆袭四步曲

知道了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现在我们要开始逆袭了。

第一步:下定决心走出学渣圈






肯定有人会问,这还不简单吗?其实还真的不简单,这一步和最后一步的困难程度可以说不相上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不是道理没有用,而是有些人听完就只是听完了,从来没有动起来。

阿波罗1l号的月球之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但前提是宇宙飞船必须先摆脱强大的地球引力,为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即刚升空时的几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

习惯也一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根除不良习性,仅有一点点毅力,只做一点点改变是不够的。 “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了引力的束缚,就会迎来更广阔的天地,学神的大门也自然会向你敞开。

所以说,跨出这一步,就有50%的可能可以成功,而不愿跨出的人,终将一辈子与成功无缘。



第二步:学习伪学霸的毅力






好,你已经决心要跨出学渣圈了,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二步,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渣的根本病因在于脑袋里没有东西,所以第二步我们是向伪学霸学习,学习那种不断吸收知识的毅力。

记不记得小时候,你总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花是红的,草是绿的,那个时候你什么都不知道,对什么都充满求知欲,所以你学的特别快,但是现在,你对什么都没有了求知欲,所以你脑袋里的知识不再增多。

正如乔布斯所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记住,只有当你主动拿瓶子去接水,瓶子里才会有水。







第三步:学习学霸将知识结构化






经过了第二步的努力,现在你脑袋里已经有了蛮多的知识,但你时常觉得知识有点混乱,调用起来不太方便,所以,现在你要开始第三阶段的努力—向学霸学习怎样将知识结构化。

即把知识按照大类到小类的分类方式整理起来,增强知识的结构性。最简单的结构化方法就是做树状思维导图,如下图:










第四步:学习学神的思维模式







当你学会像学霸一样将知识结构化以后,会发现自己的思路清晰了很多,遇到问题,可以很快地从大脑里调出相应的知识来解决。现在,你还想继续进步,就必须将所有的结构变成一个系统,也就是发现知识的底层规律,把底层规律相同的知识全部联系在一起。

学霸考98分,学神考100分,如果你认为学霸和学神的差距只有两分,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神考100分是因为试卷只有一百分。所以,学霸到学神的道路,道阻且长。这一步非常难,因为你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有效练习自己思维模式的方法:

方法一:三问刻意联系法
在前文中我有说过,大脑是按照你给它构建的知识结构思考的,所以我们想成为学神,就要刻意给大脑构建一个知识系统。因此,每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都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这个知识可以放在知识结构的哪个地方?

第二个:这个知识和哪些旧知识可以连接?(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想一个,后面随着知识量的增大,可以逼自己想三个,然后五个。。。)

当我在心理学的书上看到“马太效应”这个知识点时,我发现它和经济学里的“复利增长”很像,也和系统动力学里的“增强回路”有关,还很像数学里的“指数型增长”,于是,我在我的知识系统里,把它们连接起来。



第三个:这个知识可以用在哪里?(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想三个,后面随着知识量的增大,可以逼自己想五个,然后十个。。。)


这个方法刚开始的时候很累,而且很慢,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你形成习惯以后,你每学一个新知识,都会发现知识系统里有好多知识,在向它招手。

在知识储量同样是10000个时,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伪学霸的每个知识都是独立的,所以只能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学霸和结构上相关的知识产生联系后,可以学到50个新知识新知识,而学神,至少可以和系统上500个点产生联系,也就是说,学神的学习效率是学霸的十倍,而当知识储量越大时,学霸和学神的差距也就越大。因为当学神的知识系统建的够大时,ta吸收知识的速度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

方法二:阶段反思
每周都系统地将脑袋里的知识梳理一遍,然后反思上周有没有执行方法一,执行情况怎么样,自己的知识系统有没有更强大。

最后岛主送大家一句话:你的现在,是你过去所有的总和,而你的未来,就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





小提示:这讲篇幅有限,在下一讲中,岛主会更详细地教大家如何提高思维模式
阅后提醒

1.点赞,偷偷收藏的朋友,也给我点个赞呗,让更多人看到它。
2.关注我和我的专栏,此篇文章为课程的其中一讲,关注即可以系统学习全部课程
3.关注公众号:精英进化岛,因知乎排版功能比较落后,影响观感,建议关注公众号,此篇文章为公众号课程的其中一讲,公众号比专栏早一天更新。

编辑于 2020-04-09 15:36

给大家介绍一个比思维导图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间隔式重复回忆法。


普渡大学的 Karpicke 教授等人在 2011 年的时候就做了一个详尽的研究来说明反复提取记忆产生的强大学习效果。在这个研究中,参与实验的人会在电脑屏幕上学习一系列第二语言的单词,同时屏幕上会出现这些单词的翻译。在之后记忆提取的环节,参与者需要在这个单词下面写下这个单词的翻译。


这些实验参与者被分成了几组不同的实验设定条件。第一组实验参与者在学习完一个单词之后,不管他在之后的记忆提取环节有没有正确翻译这个单词,都不会第二次在屏幕上看到这个单词了,接着只会学习新的其它的单词。


第二组实验参与者在学习完一个单词之后,在随后出现的回忆环节,如果没有正确回忆起这个单词的翻译,屏幕会继续出现这个单词和翻译,让参与者可以再次学习,如此重复,直到实验参与者正确学习了这个单词的意思,在屏幕上给出正确的翻译为止,接着屏幕上就会继续出现新的其他词语,而不再出现这个已经被学习了的词语。


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实验参与者在学习完一个单词之后,一旦他们成功的回忆起了一个单词的意思,还会经历一个额外的学习环节,就是重复三次记忆的提取。其中第三组实验参与者在成功回应了一个单词之后,会紧接着再重复回忆这个单词三次,也就是屏幕上会再连续出现三次这个单词,然后参与者在下面写出它的翻译。


而第四组的实验设定是整个实验中的精华设定。第四组人在成功回忆了一个单词的翻译之后,后续还要再经历三次这样的回忆,但是这三次回忆并不是紧接着的,而是间隔式的。在第一次成功回忆了之后,屏幕上会出现新的单词让参与者学习,隔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之前学习的单词会在屏幕上再次出现,让参与者来回忆,这样的记忆提取过程以间隔的方式出现三次。





研究者统计了这四个不同的设定下记忆单词的效果。结果发现,第一种不管有没有记住单词都继续学习新单词的记忆方式效果非常差,参与者只能记住 1% 的单词。而第二种实验设定中,正确回忆一次单词和第三种实验设定中,连续回忆三次单词的效果差不多,参与者大约可以记住 20% 的单词。而第四种间格回忆,来学习单词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参与者大约可以记住 80% 的单词。




实验结果



在大家日常的学习中,最多人会经常用到的一个策略是反复被动地阅读,比如说一门课程的教材读完一遍再读一遍,觉得每读一遍就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但是事实上研究发现,被动的重复阅读对学习产生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现在我们知道。间隔式重复回顾,也就是时不时地考一下自己的知识,对我们掌握一个知识点的效果最明显。


那么,为什么在现实中使用这个方法的人这么少呢?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把提取记忆这件事情当做只是回顾一下自己学习的效果,测试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没有想到其实练习回顾知识点这件事情本身就会促进学习。这就导致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当回顾一个知识点发现自己记住了,就以为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下次就不会再去重复学习这个知识点,时间一久这个知识点就又会被渐渐忘掉。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回忆一次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只能让你记住 20% 左右的知识点。只有在整个的学习进程中时不时的去回顾一下以往学习到的知识点,才会让这个知识更加持久牢固地留在我们的大脑中。


在你学习了一段知识后,每隔一段时间自我测试一次,这个方法其实传统的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了。在你刚学习之后马上自我测试一下,然后隔一段时间,比如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再自我测试一下,这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自测一次的方法可以明显帮助你强化自己的记忆效果。


为什么有间隔的重复回顾这个方法可以让记忆效果增强呢?


因为有间隔地反复提取记忆,反复考自己以前学习到的知识点,是一个促进理解的过程。我们知道,死记硬背,也就是在短时间之内重复的去记一些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往往是不长久的。知识在大脑中没有办法很好的组织起来,也没有办法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点,没有办法用来作出推论和解决新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理解一个知识点,让这个知识点在我们的大脑中变得有意义的时候,这个知识点才能在我们未来的人生中真正起到作用,才能够长久在头脑中保存下来,成为我们大脑中知识大厦的建筑材料。而在过去 20 年的研究中发现,有间隔地提取记忆这个方法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间隔式重复回顾法 vs 思维导图

哪家强?




slidebazaar


科学家在一个研究里对比了重复回顾法和思维导图方法最终带来的学习效果哪个更好。在这个研究里,有一组同学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一边读一边把知识要点做成思维导图;另外一组同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读一个章节就放下书总结一下章节中的要点,把记得的要点写下来,然后再重读一遍这个章节,再回忆一次。对比这两个方法,结果发现,思维导图的方法已经对学习有非常明显的增强效果了,而提取记忆的方法效果比思维导图更好。通过几次提取记忆,回顾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理解知识,通过学到的知识作出推论解决新的问题,更好地转化知识。


你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容易使用间隔式重复回顾法。比如在每学习一个章节之后回答一些问题或者做一些简短的测验,都可以帮助你练习回顾知识点。在做这些测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一边查阅书本一边做练习,2008 年的一个研究发现,开卷测验带来的学习效果在一个星期以后远远没有关上书本强迫回答问题的效果好。


重复回顾法还可以和思维导图方法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你学了一部分知识之后,不是去一边查阅书本一边做出思维导图,而是合上书本,努力逼自己回忆刚才学习到的知识,然后在闭卷的状态下做出思维导图。研究发现,把提取记忆和思维导图结合起来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个星期后的回忆效果比光看书本做思维导图的效果要更好。


参考文献:

[1] Karpicke J D, Bauernschmidt A. Spaced retrieval: absolute spacing enhances learning regardless of relative spacing[J]. 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 2011, 37(5):1250-1257.

[2] Karpicke J D, Blunt J R. Retrieval practice produ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o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J]. Science, 2011, 331(6018):772-775.

发布于 2019-04-30 16:26

我们团队有个成员叫妙悟先生,人送代号 “7证大神”,89年的他通过七年时间拿下了司考、CPA、ACCA、CMA、FRM、CFA和保代的7个考试,做为学习方法爱好者的我,当然也是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高效学习的,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妙悟先生:

我从2011年6月开始自己的考证生涯,至2018年8月依次通过了司考、CPA、ACCA、CMA、FRM、保代和CFA考试,根据自己七年的备考经历,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
首先先用一张思维导图给大家展示一下今天的回答内容:


一、一个认识误区: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

大家都在谈提高学习效率,但我更想要说的是提高学习效果。从一个简单的公式说起:学习效果=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在大多数人眼中,时间是常量,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一年都是365天,所以在时间固定的情况下,提高学习效率也就等同于提高学习效果。然而这样思考容易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并不相同,我们将公式稍微扩展下可以得到:学习效果=自然时间*时间利用率*学习效率,此时自然时间是确定的常量,提高学习效果也就无法简单等同于提高学习效率了,它还涉及提高时间利用率。任何抛开提高时间利用率谈提高学习效率的观点都是耍流氓

二、二大心态管理:如何理解提高时间利用率

下面我来通过这两个角度讲述如何提高时间利用率:一方面涉及如何将更多的自然时间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即学习意愿管理;另一方面涉及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即学习时间管理。

1、学习意愿管理——一个涉及“人生观”的问题

你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够吗?

大多人从来只关注如何提高“效率”,却全然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提高效率的技术与工具比比皆是,理论与方法林林总总,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客观上能够大幅提高“效率”而且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那么只要模板化的套用推广即可,为何又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对于提高“效率”的方法趋之若鹜的人群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所有的方法对于提高“效率”的帮助都是有限的,想要提升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对于学习投入的时间。往往那些想要提高学习效率的人,其实更想寻求的是“如何躺着就把事情给办了”的方法,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提高学习效果的首要问题是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

学会延迟满足

学习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尽相同,有的人出于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知识的纯粹热爱;有的人想要拓展思维,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涵养;有的人基于自己的现实需求,想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有的人想要跳槽加薪,把学习当作一种途径;有的人甚至可能只是闲着无聊。我们无须对学习的初衷做出价值判断,但是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学习对我们的意义不同,其效用也就不同。我们对于某件事情愿意投入的时间,取决于这件事情所能带来的效用,就像你不可能期望把学习当作兴趣爱好的人能够像把学习当作毕生追求的人那样投入同样的时间和热情来学习。

人生之中能够为我们带来效用的事情很多,工作、学习、恋爱、家庭生活、休闲娱乐甚至是睡觉发呆。每件事情都必须要花费时间,然而时间是有限的,于是乎整个决策就成了总量有限时的资源分配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总体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效用最大化。对于某些人来说,休闲娱乐在短期的效用是非常大的,要在耗费足够的时间之后才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进而引发替代效应,此时学习的需求才会被安排上日程,学会延迟满足是提高时间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所谓延迟满足就是为了追求长期的效用最大化而放弃短期的效用满足,是人类克服情感偏差力争达到理性经济人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当你花了一整天时间在刷抖音、玩王者荣耀和吃鸡,最后睡前的你恢复了理智,对自己今天的玩乐陷入深深懊悔情绪当中,并决定明天起来一定好好学习,但其实在玩乐的当下,娱乐带你的效用远远大于学习带给你的效用。

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摆正心态

不同的人生观下同样事情的效用各不相同,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于学习所愿意投入的时间。我一直都认为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或者适合经历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人生,对某些人而言平淡的生活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人生的痛苦并非来源于欲望,而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能力不匹配才是最大的痛苦。当然也存在一些人极不愿意学习,但是又不得不去学习的情况,那么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尽量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因为学习本身就是艰辛的过程,如果我们再负重前行,将变得更加疲惫,最终丧失学习的意愿。

2、学习时间管理——一个涉及“方法论”的问题

学会碎片时间管理,降低学习的所需“仪式感”

时间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针对管理对象,将其按照紧急和重要程度进行划分,分别管理,又或者将自然时间进行分割,对不同时间段分别管理等,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重点介绍能够充分榨取“剩余时间”的时间管理方法——碎片时间管理。对于在职人员而言,由于现实因素的制约,能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相对有限,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就成了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关键。
之所以称之为碎片时间,一方面是它夹杂在其他重要事项之间,难以连续利用;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而无法用于重要内容的学习,最典型的莫过于通勤时间。以一年250个工作日,每天平均两小时的通勤时间来算,每年仅通勤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就有500小时,然而真正能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的人还是少数。很多人觉得在拥挤嘈杂的环境中并不适合学习,但也能看到那些人用手机进行着复杂的游戏操作以及周密的游戏决策,所以能不能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往往在一念之间。
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时,一方面需要尽可能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比如预先在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可以用于学习的载体上准备可供学习的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学习所需的“仪式感”,从而减少自己为不想学习找借口的机会。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很多学习充满“仪式感”的人,一定要去往图书馆,需要带上课本、参考资料、各类文具,先擦拭桌面,再将物品摆放整齐,然后泡上一杯茶水,随后戴上耳机,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先是玩一会儿手机,最后再是开始学习,要是少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和环节,就无法安心学习。如此对学习预设各类形式安排和环境要求,在条件不满足时自然就能为自己找到各种不去学习的理由,而不是在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寻找一切可行的途径去学习,这便是对于自己怠于学习的合理化归因。


学习形式适配学习内容

不同信息传递形式下人们接收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图形和声音同时传递信息要比单纯通过声音传递要有效得多。很多人觉得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效果很差,其实是没有将学习形式与内容进行适当的匹配。有些人在地铁上看书或者视频会觉得头晕,于是选择听课件,但是对于初次学习的内容来说,单纯以声音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并不好,如果是针对已经充分学习的内容进行总体性的回顾则效果较好。此外,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利用碎片时间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回顾,对于逻辑不清晰或者遗忘的知识点再利用非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的好处是,一方面它不依赖任何其他的学习工具,另一方面将输入的知识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输出相较于听和看效果更好。同时还能进一步梳理知识结构,对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可谓是一举多得。

最后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还需要及时进行总结回顾。由于所利用的是碎片时间,相对于可以集中利用的时间,学习效果必然较差,同时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内容也相对难以形成逻辑体系,因此需要对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内容给进行总结回顾,对于薄弱点再进行巩固,才能提高碎片时间的利用率。

三、三大方法解读:如何提升学习效率

提高时间利用率的方法具有普适性,但由于每个人学习目的、形式、方法的不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当然也存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但是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帮助就相对有限,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不能通过“拿来主义”获得,而是需要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尝试并对学习方法进行个性化的修改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下面就对相对普适并且我认为很重要的提升该学习效率的方法进行介绍:

1、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与独立思考

提高学习效率是建立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而学习能力的提高就必须依靠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来实现。经历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我们,对于知识往往都是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我们学什么,以至于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学习固然可以建立在他人学习的基础上,但无论是教材、辅导书还是课件,体现的都是作者或者讲师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而只有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实现长效记忆。由于各类培训机构和教辅用书的存在,很多思考的过程往往由其他人替代我们完成,虽然看似节约了很多时间,却也减少了我们对于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过分依赖他人,从学习开始就已经放弃自己的“主动权”,把学习的效率交由他人决定,况且对于很多新鲜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足够的内容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所以必须要建立不依赖他人也能够完成全新内容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是一个孤独的过程,独立思考还意味着安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坚定地执行学习计划而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要意识到学习始终是自己的事,别人的学习方法如何,学习进度怎样都不应当打乱既有的学习安排,这在备考学习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2、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思维导图

学习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效果的提升,建立知识的框架结构,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于提升记忆效果意义重大。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任意选取一系列英文字母,直接无序地进行背诵和将字母组合成单词再进行背诵,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因为此时孤立的字母已经形成了单词的线性逻辑。知识结构的梳理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章节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之上的,因此是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在刚开始学习时,由于缺少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书本的目录和标题入手来梳理知识的结构。通常专业的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编写的,而书本的目录、章节中的小标题无疑就是这种逻辑凝练的体现。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不断丰富完善根据目录和标题建立的知识结构,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适当调整,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实现。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就是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建立知识框架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的意义要远大于制作出来的导图本身。很多知识都有现成的思维导图可以参考,但是不建议大家直接使用,应当尽量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改造,在理解思维导图制作人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在制作思维导图时也需要注意繁简适度,重点突出,太过详细容易显得内容庞杂,反而不利于记忆;太过简单又失去了串联知识的功能。

3、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涂刷式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系统地进行任何工作之前,制定一份完善的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学习亦是如此。在制定学习计划时,需要识别计划中的关键要素,首先是学习中各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报名时间、考试时间等;其次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资源,目标是每个阶段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而资源在这里主要指达到特定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有效学习时间;最后将学习目标和资源进行分解,形成较小的、容易实现和评估的实施阶段。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不宜将目标过分拆解,制定过于详细的学习计划,因为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会打乱原本的学习安排,过于详尽的学习计划一旦被打乱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重新整理修正。

同时,过于详尽的学习计划往往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压力,促使我们要去赶进度,变成为了完成计划而学习,不仅往往因为囫囵吞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更容易让人觉得焦虑和疲劳。学习是一件耗费心力的事情,持续高强度的学习很容易因为疲劳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制定学习计划时需要掌握好学习的节奏,协调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能够做到不至于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而感到疲劳,也不会因为长时间的休息而导致无法收心。

制定学习计划需要考虑人类学习和记忆的规律,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我们很难一次完成所有知识的学习并且形成长期记忆,同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接收和反馈机制也要求我们进行多轮学习和复习的安排。良好的学习方式需要有良性的交互机制,在知识输入时需要有足够的新鲜感保持学习的兴趣,在知识输出时需要有积极的反馈保持学习的热情,将多轮复习的安排与涂刷式学习的理念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个目标。

所谓涂刷式学习,顾名思义,就像上色粉刷一样,一层一层铺垫循序渐进,每一轮的学习并不追求对所有知识的全面掌握,而是根据学习状态适当学习。很多人学习都有按照章节进行学习的习惯,先是听课,再是看书,最后做题,把一章内容从上到下完整学习一遍才会开始下一章的学习。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却未必合适,因为每个科目都有相对较难的章节,每个章节也都有相对较难的知识点,在一个繁难知识点上纠缠过久,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挫败感。同时让知识保持适当的新鲜感,可以不至于在以后轮次的学习和复习中丧失学习兴趣,抑或因为对于知识的熟悉而使学习过于聚焦忽略了其他内容。
具体而言,第一轮学习时,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跳过自己觉得繁难的内容,不要求对细节知识深入掌握,重点在于建立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念间关系的辨析,这是建立对所学知识直观认识的过程。第二轮学习建立在对所学内容的直观理解上,依托于已知内容对其他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学习,重点在于梳理各章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最后一轮复习时,根据已经建立的知识框架,对重点内容进行查漏补缺,修正并完善知识框架的细节。

就像上文所述,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定是要亲自摸索并加以改善才能形成的,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发布于 2019-04-30 15:48

我来终结这个问题!!!

本篇回答2000多字纯干货内容,足足花了我5个小时才写完,如果错过你就再也看不到这么良心的回答了,建议先点赞收藏,以防迷路~

好,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1、思维切换法

在《学习之道》一书里,作者提出了学习的两种思考方式,分别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

我们在处理熟悉的事情时,专注模式就会启动。

那他有什么优点呢?

在专注模式下,我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不容易分心。

当然,专注模式也有它的的缺点,当专注模式启动时,我们的思维比较局限,容易钻牛角尖,对陌生的问题常常采用熟悉的解决办法,因此总是束手无策。

专注模式的局限性,就像手电筒的近光灯,光线聚集,但视野小,在这个模式下大脑会调用全部注意力,如果工作或学习太久,会头晕眼花,注意力难以集中,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变得很低。

类似手电筒这样的近光灯

发散思维:

当你听歌、散步、午睡....等,发散模式就启动了。

在发散模式下,思维高速运转,很容易抓住大脑里的灵感,虽然注意力不集中,但却是创意和灵感的来源,发散思维就像手电筒的远光灯,光线发散,但视野大。

别在意她拿的是不是手电筒,类似这种灯光(狗头)

那这两种模式该如何运用呢?

如果你想要理解新鲜事物,那么最好先关闭你的专注模式,切换到发散模式。

如果你所理解的是你熟悉的事物,就要选择专注模式。

当你启用专注模式工作或学习时感觉累了,就要先停下来休息几分钟,将思维切换到发散模式,这时大脑会帮助你寻找灵感,当然,休息时间还是因人而异。

刚开始在两种模式下可能无法随意切换,但是只要勤加练习,相信你也可以做到的。

2、便签阅读法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说,很多人追求所谓的阅读速度,而忘记了真正的阅读目的。

阅读,本质上是获取知识,从而带来思维和行为上的改变。

我们阅读,是学习书中有价值的点,并联系自己过去的经历,做出正确、合理的改变,这也就是便签阅读法的核心。

在本书中,作者把便签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复述便签,上面主要是记录你对某一重要知识点的自我复述,注意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而非书本原话。

第二类是经验便签,主要记录与书本内容相联系的自我相关经验:回顾自己与要点相关的经验,将其记录下来。

第三类是行动便签,主要记录你以后将如何具体行动: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书中的观点,设想今后如何运用。

最后在贴有便签的书页做好标示,按照标示把所有行动标签拿来贴在墙上,提醒自己今后开始应用。

因此,如果你想获得快速改变的力量,就不要一味追求阅读的速度,搞懂一个知识点,比看十本书都有用。

3、艾宾浩斯学习法

这个方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我们学到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记住的内容会越来越少。

刚学到的知识,20分钟后,能记住的不到6成,1天后可能不到1/3。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背完单词时,刚开始能记住一些,但是过了几天后,几乎全都忘了.....

那针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提升学习效率呢?

1、及时回想

刚学习的知识,一天后会忘记大部分,因此,当你每次学习完时,要在24小时内进行回想。

你可以选择在睡前做这件事,因为在睡眠中,大脑会对知识加以整合,巩固记忆模型。

2、及时检测

如果回想后,你发现自己漏了很多知识点,或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写在纸上,并在纸的另一面写上答案。

最后随时抽查自己进行检测,巩固记忆。

就像现在,你看到了这么一篇棒的回答,为了防止自己遗忘,不如点个赞把这个回答给mark一下,以后就可以随时翻看复习啦~

4、学习金字塔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由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

相信你对这个方法肯定不陌生,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其效果也差别很大。

我们常用的方式是看书、听课,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根据上面讲到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你也知道大脑对知识的留存率时间。

真正有效果的方式还是主动学习。

为什么呢?

因为被动式的学习,很难改变你的思维和行为,这只能算是信息,还不是知识,只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实践总结,才能内化为知识。

我上面讲的便签阅读法就是在做主动式的学习。

当然也还有更加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把学到的知识教授给别人。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完成了知识从输入到消化理解,再到输出的过程,大大提升了知识的留存率,这些才是真正为你掌握的知识。

如果你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满意,不妨也试试主动学习,相信你也会有很大改观。

改变需要时间,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

将这些方法融入你的习惯,形成规范化的生活,你才会越来越优秀。

希望今天的回答对你有用~




最后感谢你看到现在

希望今天的回答能给看到这里的同学有点小启发。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希望善良的你可以个我赞,让我收获一份认可,谢谢~

对了,也跟你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是 @文少 ,个人成长领域答主,目前是一名不自由撰稿人,我想和你变得更好一点,希望你也可以陪我一起终生成长。

期待你的关注哦~


或许我的其它回答也能帮助到你:

● 你坚持过哪些细小的好习惯?

● 迷茫的人生,你是怎么走出来的呢?

● 20岁做什么,可在5年后受益匪浅?

●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编辑于 2021-04-03 12:12

自从学会了目标细分这个方法,让我工作学习效率翻了无数倍


说到目标细分,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俞敏洪


1991年,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跟女友在校外租了一间农民房,但是手中没粮心中很慌啊,自己先要生活下去啊,他当时的目标就很简单,日赚30块,达到之后就开始想一个更大得目标,日赚60块,在看到别人办培训班日赚600的时候,他就想着创立自己的培训班,俞敏洪想到之前是在培训学校搞承包,但是后来跟校方在发展观念上产生了矛盾,于是就萌发了自立门户的念头。


在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在1993年,俞敏洪在中关村一间陋室里,创立起了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对新东方做成现在这样有五个观点:

1.如果一开始就想创办现在规模的新东方,那会把我吓死

2.任何一个高目标都可以分为许多小目标来完成,即使不能一下子达到最高目标,只要顺着一步步往前走,最终都能实现

3.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享受一次成就感

4.一个创业者开始就想做比尔盖茨,学哲学的学生一上来就想超过黑隔热,这种人将一事无成

5.人要有弘大的理想,但是要知道实现理想的步骤,也就是每一步该怎么做。


说到这,跟大家讲讲目标细分究竟该如何执行


目标细分法:

这个方法的本质是:把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可量化,可立刻执行出结果的目标。

然后以横向跟纵向两个方面细分,并结合起来

横向:

以横向分成各个小目标,由笼统到具体,由整体方向到各个局部,各个小目标处于同一水平线,明面上是个大目标,局部需要各个击破。

纵向:

以纵向分为各个小目标,由浅层到深层,由空洞宽泛到详细详细详尽,各个小目标处于循序渐进的状态,实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小目标,需要不断完成,当完成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则能质变,完成总目标。

举例:

小谷今年高考目标要考上985大学怎么目标细分呢

举例只是一个讲解大概思路,我只是很粗狂的分解了一下,如果一个高三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分解的肯定比我细多了,因为他知道他具体想要提高的地方,像学习计划还能分成能提高较多分数的科目有哪些,这些科目哪些题丢分丢的多,那就专门做同类型的题。如何去分解问题,根据每个人当前目的不同,细分的深入程度也会不一样。

到这里,你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小目标分解成一步步可立刻执行的学习任务,那么门槛已经降到最低了,剩下的就只用去执行就可以了。执行力是练出来的,没有其他捷径可以走,当你觉得执行力不足的时候,是因为当前问题超出了你能力范围,那么你就会不想去做,之所以要把目标细分,就是为了能够立刻有效的执行,并得到反馈,这样才能形成闭环,你的学习效率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假装有分割线



我还回答了下列问题

更多个人成长相关内容关注公众号:低谷人生自己秘籍

你的每一分关注,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编辑于 2019-05-07 20:55

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来下功夫。输入就是通过眼耳鼻手口接受信息效率,以及管理自己的能力;输出则是通过大脑对输入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后吸收的效率和能力。

一、快速阅读储备知识(输入)
不可否认的是:阅读是我们最广泛、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提高阅读效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一名速读工作者,以我的经验给你几种常见但有效的高效快速阅读法:
1、引导式快速扫读。扫读是一种有重点的读法,扫读的时候,只在重点句子上停留,一般次要的、辅助的就简单过一遍。如果你在看的时候容易看串行或注意力不集中,可以用一支细一些的笔(手指也可以),在文字下方快速的移动,引导着眼睛去阅读。
扫读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快速的分辨出哪些是重点内容。这里给你4点建议:①当你读到“新东西、有帮助、让你印象深刻的以及与自己思维不同”的地方,都属于对你有用的内容,都可以是你的“画线”对象。②根据你的阅读目的、需要来辨别。③当你读到不理解的地方的时候(一般不要死磕,做个标记就好,说不定读到后面就豁然开朗了)④当你在读到某一句话或某一个事例时,有了自己的见解或联想的地方(不妨停下来做个记录)。
2、查找性阅读。如果阅读前你已经有了想要获得的内容、解决的问题,可以直接去书中寻找答案——借助目录索引,直奔相关章节,其他章节可以忽略,然后进行扫读。(我们很多人读书,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喜欢从头读到尾,这样读浪费时间不说,关键是太多的内容反而让你阅读体验变差、收获变少)

3、建立在视野和感知基础上的一眼识别十多个字(甚至一行、多行)的快速阅读法。这也就是《 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中的方法,通过:①打开我们的视幅(视幅越大、一眼看到的文字、捕捉到的信息就越多);②提高焦点移动的速度(让眼睛可以在文字中快速准确的移动定位),以及消除音读(克服阅读中的发音);③提高整体感知能力(提高眼脑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④实际文章训练提升速读的理解能力(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实际阅读文章,强化速读能力);⑤......等的训练。最终实现眼脑直映式的高效阅读(看到文字,大脑快速反应明白其意思,也就是快速阅读基础上的理解和重点记忆),最终实现速读能力的提升。
这种速读的方法虽然效率很高,但是需要专门的训练,因为它是一种“眼、脑高效结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死在半路很可惜(输入)
很多人都理想的认为:自己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换来直接的成果。比如,很多人都以为我只要读了这本书,我就能掌握了书中的知识或方法;或者我都读了十本书了,为什么还是没什么变化,于是就不想再读了。
读一本书要有收获,除了花时间阅读之外,还需要你花时间去整理、去思考、去拓展、去运用等等。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度”(一是量、二是质)的问题。

对于新知识或技术的学习,我们都会经历图中的“缓慢开始区”,然后才是“加速提高区”。我们很多人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幻想着能马上进入“加速提高区”,然后事与愿违,然后就开始“抱怨、怀疑、放弃”。比如锻炼身体,比如学习快速阅读技能,比如读书提升自己,再比如我交大家的一些方法,很多都死在了缓慢开始区。
即便是再速成的方法,也同样会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发生改变。所以,在学的过程中,不要因为一点点挫折和困难就开始退缩和放弃。你之所以还没有得到提升,是因为你学习、练习的还不够,还没能达到融会贯通、得心运手。
三、强健意志力方得始终(输入)
能不能“长时间”的高效学习,意志力是一个关键因素。
意志力也可称为自控力,就是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情绪、欲望,克服各种困难,努力达成目标的能力。
锻炼意志力的关键在于训练大脑,《自控力》一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和技巧,我总结了14点,为了避免篇幅太长,感兴趣或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

提高自控力的14条有效方法

四、管理自己不瞎忙(输入)
任何一件事,只要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我们把它做好的几率是非常大的。问题是时间总是“有限”的,比如考试时间。那么如何做到比别人更高效率的做事呢?
1、简单时间管理技巧:比如番茄工作法。这是一种能让你在25分钟内高效专注的时间统计方法。具体做法是:①规划你要完成的几项任务,将任务逐项写下来(列表、清单);②设定你的番茄钟(定时器、软件、闹钟等),时间是25分钟;③开始完成第一项任务,直到番茄钟响铃或提醒(25分钟到);④停止工作,并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画个X;⑤休息3~5分钟,活动、喝水、方便等等;⑥开始下一个番茄钟,继续该任务。一直循环下去,直到完成该任务,并在列表里将该任务划掉;⑦每四个番茄钟后,休息25分钟。

注意:在某个番茄钟的过程里,如果突然想起要做什么事情:①必须马上做的话,停止这个番茄钟并宣告它作废(哪怕还剩5分钟就结束了),去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再重新开始同一个番茄钟;b.不是必须马上去做的话,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面标记一个逗号(表示打扰),并将这件事记在另一个列表里(比如叫“计划外事件”),然后接着完成这个番茄钟。
2、进阶时间管理技巧:比如四象限法则。时间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管理时间,而在于管理自己。四象限法则就是这样一种帮我们认清待办事情的轻重缓解,然后有重点、有顺序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具体的做法:①准备一张白纸或白板,画出四象限;②列出你今天要做的事情;③根据紧急程度、重要性,填到四象限中的对应位置;④重要紧急的先做,重要不紧急的次之(分解任务、制定计划去逐渐完成),紧急但不重要的再次之,最后再处理(或不处理)不重要不紧急的事。

注意:这里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区分“紧急但不重要和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上,很容易迷糊。比如,朋友约你打牌、唱k、游戏等就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在家里看书、学习提升自己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先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而不是先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五、只读只听效率低(输出)
什么是学习?我们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听讲、阅读”。然而这是学习效果中最低的两种方式,只是【纯粹】的听或读,最后能留在脑海中的知识只有5%-10%。但是听和读又是我们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怎么才能提高知识的留存率呢?

这个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要提高知识留存率,需要在听和读的基础上学会(刻意去做):整理,做笔记,复习,然后多与人交流讨论,自己再进行实践,最后再教授别人。
因为整理笔记可以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吸收和温习;及时温习是最划算的学习方式,他可以让知识的留存率快速提升;交流讨论可以打开思维盲区,完善知识;实践可以检验知识和加深知识的印象;教授别人可以使信息在你大脑里更有逻辑,理解得更加透彻。
六、主动检索提高知识活跃度(输出)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学过的知识,把它们从大脑中提取出来。主动回忆(每天、每周、每月)学过的知识,会让大脑进入活跃状态,帮我们更好地记忆。而且,回忆的时候越费劲、越烧脑,记忆的效果越好。

怎么刻意练习大脑检索知识的能力呢?
①给自己考试:比如阅读学习后的提问、凭记忆画出书的脑图、认真做笔记等等。
②学习之间主动留出间隔:当学习被打断后重新开始时,大脑需要花费更多力气来检索回忆它,反而让你记得更牢。
③穿插学习不同的内容:每一次切换学习内容时,大脑都需要重新检索上次学到的知识,努力回忆之前学了什么,无形中达到了巩固记忆的目的。
④有答案前,先努力思考一下:考试时怎么都想不起来的题目,回头翻书找到答案后,会印象特别深刻。
七、清单习惯思路清(输出)
“清单人生”是很多优秀人士都在做的事情。清单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让生活、学习、工作井然有序;同时也能起到提醒我们、防止浪费时间、避免拖延的作用;还能让你更好的掌控和活用自己的知识。这里以“知识体系清单”为例,结合我的经验具体说一下:
所谓知识体系清单,就是以某一个知识为中心原点,向外扩散关于这个知识的具体其他内容(具体可以是思维导图的形式、或者简单的知识架构图、或者文件夹的形式)。

我读完一本书之后,一般都会做一个阅读整理,也就是用我自己的话(当然也结合书籍中的语言)把整本书的架构、主要知识给整理出来(在自己能看懂的基础上越精简越好)。
①当你阅读了大量书籍、资料之后,就可以把这些书籍、资料:按大的类别分出来,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做成你的知识体系清单。 ②有了体系之后,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当有新的、有价值的知识,经过整理完善之后,把它放到相对应的体系中。 ③对于这些已经整理好的知识,也需要经常做定期回顾和温习。 ④当然,为了更好的使用这个知识体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关联:将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比如这样做:a.每看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思考的话,以后你真的遇到这个问题,就知道用什么知识解决了。b.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不要抛开过去的知识坐着苦想,而是回到你的知识体系清单,去查看哪个能帮你解决问题。多次之后,你就知道某类问题该用哪类知识解决了。

编辑于 2019-02-01 15:14

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可以让你的学习效率提升10倍:


相信有90%以上的读者,在拿到一本书之后,会从目录、序言开始,读到最后一章。

我并不否认这种方法的正确性,但是又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太低效了。

其实,很多写过书的人都知道,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往往几个段落甚至几句话就能够概括,而剩余90%以上的内容,都是以案例或情境基膜来辅助核心观点的表达以及帮助读者理解。

那既然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完全一字不落的读完一本书,我们只要读取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行了。

然后,搞清楚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找案例套进去。

没错,这就是我要介绍的“锚定阅读法”:

何为“锚定”?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比如说,当我们刚刚买到心爱的苹果手机,会很奇怪的发现接下来的几天身边很多人都在用苹果手机;

当我们刚买了一辆奥迪,会发现路上很多人都开着同款汽车

......

简单来说,我们觉察到系列事件的连续发生,是因为一个早先的事件A开启了我们的视角,让我们主动观察到了类似事件。

这个事件A,可以称之为锚(Anchor)。

上例中,你生活中看到A款奥迪的概率基本恒定,你每天都能遇上N辆,但你却视而不见,对于你来说,这个事件就像从来没发生过一样。

后来,你之所以会发现这么人开A款奥迪汽车,是因为你自己购买了A款汽车,才让你有意识地去关注和觉察,并非此车出现的次数变多。

而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利用锚定效应,就能够帮我们有效的提升阅读效率。

举个例子,当我们拿到《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之后,一般人会详细的阅读每一章、每一节,在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之后,回过头让他总结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他大概率会提取某一个章节的观点甚至案例来代替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这并不难理解,毕竟脑海中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太多了,我们的大脑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取并总结其中的核心观点。

所以,我们看到了无数低效率的读书方法。

但是高效的读者会怎么做?

拿到《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之后,他们会首先阅读目录和序言,了解这种书的大致观点,注意,此时并没有人能够知道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接下来,他们会将这本书扔到一边,然后通过豆瓣、知乎等等各种渠道找相关书评。

你没有听错,此时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总结。

在花了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大致可以提炼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富人买入资产,穷人买入负债。

没错,就是这12个字,基本可以概括这本书想要传授给我们的精华。

然后,带着这个核心观点,我们也可以称为整本书的主要逻辑框架,回过头来快速浏览整本书,重新理解作者对于“穷人”、“富人”、“资产”、“负债”这几个主要关键词的定义。

最终,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你已经掌握。

然后,将这个观点作为一个“锚”,开始捕捉生活中的相关案例,例如:

很多大学生刚刚毕业投入工作时,大部分人选择花费较少的钱住在距离公司较远的地方,每天上下班要花费三四个小时的时间;

而少部分人选择花掉将近一个月的工资租在公司附近,每天利用别人在路途上的时间投入工作、学习。

此时,看似前者比后者花费更少的金钱,但本质上,他们在花费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时间”,而换取此时并非最重要的“金钱”;而后者在节约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时间”,用于投资未来。

这样看来,前者反而更是一种“穷人思维”的体现

......

很多类似的案例,都可以构成我们写作的素材,比如说,当我们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穷人思维?”时,往往就可以将我们的理解写出来。

这种方式,本质上就是在“提取并调用”大脑中的知识。

我曾经用这种方法,在30分钟内,掌握了《蓝海战略》的精髓:关于价值链的增、减、剔、除。

并结合大量的商业案例分析,例如共享ktv、快速剪头等商业模式,加深我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

这样一来,《蓝海战略》这本书几乎在不到一天的时间被我牢牢掌握。

同样,以此方法来阅读其他书本,我们就能够在快速的时间内,形成高效的知识体系。

回顾一下这个方法的主要步骤:

(1)整体阅读一本书的目录及序言,了解书本的类型及大致内容

(2)通过豆瓣、知乎等各种渠道阅读书评,提取核心观点

(3)带着核心观点通篇快速阅读,及时纠错

(4)带着锚定去观察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积累素材

(5)提取并调用大脑中的素材,整理成文


注意:

锚定阅读法更适合工具类书籍,但是如果是文学性比较高的书籍,当然沉浸式的阅读可以更好的感受文字;


那些看似在不经意间成功的事情,其背后往往都存在有迹可循的科学思考路径。

在我的公众号【尼克的商业洞察】中,我分享了一篇关于思考路径的文章《多一种纬度,你所看到的世界一定与众不同》。

公众号后台回复“思考路径”,即可查看。

更多精彩内容包括:商业洞察丨文案技巧丨营销方法丨个人成长。

推荐阅读:

“如何寻找我们的竞争对手?“(关注公众号回复“竞争”即可查看)

“产品中的仪式感如何塑造?“(关注公众号回复“仪式感”即可查看)

“营销中的创意如何发挥?“(关注公众号回复“创意”即可查看)

“参与感究竟是什么?“(关注公众号回复“参与感”即可查看)

......

发布于 2019-04-30 12:11

谢邀!我这里单就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的学习方法做出回答。

以下是你目前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原因 - 找到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方案。

1. 基础(定义,定理)不扎实

我当年学数学的时候,没有这个毛病。但随着我接触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发现很多孩子很努力,但是根本不会学习,尤其是不会仔细体会和品味这些理科的概念。他们很努力,拼命刷题,但仍然对这些概念一知半解。甚至还有同学质疑,说“不用掌握概念我也可以做题”。是的,你的确可以做一部分题,但题目一变,你就完蛋。


很多同学这题做不出来。我结合数学三招来解答:

首先,解决数学问题,我们不喜欢中文,要“翻译”为数学语言,例如画张图(几何语言)

因此这道题的第一问一点都不难,如果你对于椭圆的定义不熟悉,你即使会数学思维“翻译”,知道要把中文翻译为数学语言,你也无从下手!

请记住:如果说数学思维就像是成为米其林三星大厨需要具备的手艺的话,那么基础知识就是备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你的米没有洗好,肉没有切好,锅没有洗干净,你的技艺再高超,也不可能做好一道菜

那基础概念应该如何学习呢?

(1) 精读

其实数学也好,科学(物理,化学等)也罢和诗歌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在试图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数学/科学是刻画我们所处的外在环境-大自然的万千现象,诗歌是刻画我们的内心复杂的感情。

因此这样的东西是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一定要精读,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不要像小说一样的去泛读。

例如,我们刚刚讲了什么叫做椭圆,那你别急着看下文,思考一下什么叫做双曲线?

很多人的回答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很遗憾这是错的。

正确的答案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没有了“绝对值”三个字,得出来的是双曲线的一个分支。

如果我是高考命题人,我可以轻松出一道题目,就考这个基本概念,我估计又会“死掉”一大片。

学习物理又何尝不是如此?例如什么叫摩擦力?

同学们要学会精读,并且理解这些定义和概念。你们高中课本的定义是这样写的: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我们来一点一点的理解:

一个力是向量,因此你必须说清楚其大小和方向

首先是方向,摩擦力既然是”阻碍”,因此其方向是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也就是说和速度方向相反!那么什么叫做相对运动趋势?即,假如没有摩擦力,这个物体会如何动?摩擦力的方向就和这个运动方向相反。

那么大小呢?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两种,静摩擦用受力平衡来确定,而动摩擦力的大小= \mu N

这样不就十分清楚了?以后遇到任何关于摩擦力的问题,你都可以轻松的利用上面的定义“翻译”为物理中力的语言(物理模型),而后翻译为数学语言,解之,即可。

(2) 费曼学习法

现阶段,不要求大家使用类比等思维方式深层次地理解每一个概念背后的逻辑,然后表达得连一个小学生也听得懂。

你只需要这样做:

用自己的话,在一分钟内把这个概念或者定理复述一遍。然后利用微信录音,QQ录音等录下来,之后对比你讲的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如果一致,那么就说明你懂了,如果不一致,或者说不清楚,说不出来,那么不好意思,你这个概念掌握得比较差。

我非常相信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四个字,知而不行就是未知。在你运用这些概念之前,最起码的“行”就是能够说得出来,连说都说不出来,谈什么知呢?

这也是用来自我检验基础概念的极佳方法。

例如你自己问自己,高中阶段证明线面垂直至少可以有5个不同的定理,你能很快把他们说出来吗?如果不能,你就知道你的立体几何的基础不够扎实。

(3)所有说不用复习基础就可以提分的都是骗子

有一部分不负责任的人,为了赚钱,弄出一堆什么“模板”“秒杀”,并宣称“不用复习基础就会做题”。听起来特别牛,其实害人不浅。

首先,从逻辑上来说,你的思维方式再高明,你可能在两个小时内倒推数学家几百年确定的各种定义和定理吗?

再者,这类模板秒杀我们金融上叫做“curve fitting”。他的模板只适合他精心挑选的一小类题目,题目一改,就阵亡。在高考题越来越灵活的今天,靠这些垃圾,考试如何能够提高?未来更是误人终生!

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掉了,注意是骗局。

2. 不掐着时间做题

考试,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时间限制。因此,一个能拿高分的人一定是简单的题目做得又快又对,这样他/她才有时间思考难题

因此,平常练习就应该掐着时间做。例如选择填空题就尽量不要超5分钟。如果超过了,就把它当做是错题 – 运用数学三招思考,还有更加简单的方法吗 (例如特殊化)?我能总结什么模式?我需要记忆什么快速解答的公式吗?

另外这样练习也让你十分熟悉考试的压力和紧张感。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不容易发挥失常。

3. 不会从错误中学习

我先定义以下什么是错题:

1. 做错的题(包括3中:粗心,概念不清,以及逻辑问题,这三者一定要严格区分开来)

2. 不会做的题

3. 做得慢,没有在规定时间做完的题

都是你的错题。

很多同学遇到错题,就扫一遍答案,看懂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的学习,恕我直言,你是在浪费题目和时间!这样日积月累,你表面上很努力,不过只是在重复做无用功罢了。

记住: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学习之源!

我的一生最重要的原则,方法都是从错误(自己的+别人的)中学来的。正如孟子所言,闻过而喜。(我现在还没有达到他的程度,出现问题我往往还是比较不爽的,达不到“喜”的程度)

那么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呢?我总结了以下反馈环

遇到错误,首先的就是要找原因。

例如,我的答案错了,是为什么?粗心,概念不清,还是逻辑不清?

例如有的同学在变换: (x^2-1)/(x-1)

直接写:

(x^2-1)/(x-1)=x+1

这不是粗心,而是逻辑不清。你没有意识到你的变换不是充要变换,因为你舍去了一个限制条件( x\neq1 ),因此会出现增根。

扩而广之,你要知道,天下间所有的题目只有两类,判断题(包括证明题)和求解题。而求解题是求满足某个条件的某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必须是这个条件的充要变化才无增根,无失根,是完美的解。如果你转化为其必要条件,例如上面的变化,那就记得要检验。

这样,你对这个错误才真正学到东西了!

那么做不出来,做得慢呢?记住,看懂答案为什么是对的远远不够,关键是你要弄清楚下一次你要如何想,才能把这道题又快又对地做出来 – 即解题思维是什么

这个思维就是我提到的数学哲学和数学三招。 有的同学学了,还是解不出题目,你就要思考,是不是我对数学三招的理解不够?首先我能用自己的话把数学三招说出来吗?我有什么技巧没有掌握?

我用下面的例子具体来说明吧:

很多同学做不出这道题。注意,做不出来也是错题!

然后他们去看答案,答案看懂了,就没有然后了。这对你解题有意义吗?一点意义也没有。

关键是未来如何思考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思路在哪里。

这题背后的思路就是我们的第二招,特殊化。

原则证伪比证明容易得多(因为只需要找到一个反例即可),因此对于选择题,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特殊的例子证伪三个选项,虽然我们没有证明最后的选项是正确的,但只要这道题不是错题,我们就可以选择了。这是特殊化的一个运用。

对于这题来说,我希望找到符合前面绝对值不等式的 a,b,c 但和后面 a^2+b^2+c^2<100矛盾的特殊值,怎么办?

首先,要和后面矛盾,一个临界值就是10,因为若a,b,c 中其中有一个是10,后面的不等式就错了。这个就是我们的入手点。(技巧特殊化的时候优先从极端,特殊的开始

对于A,代入 a=10 ,发现 b 和其是对称的,因此我们也取 b=10这又是一个技巧,对称时候我们往往可以从相等的数开始,因为极端,特殊),然后取 c=-110 就成功找到反例了。

对于B,代入 a=10 ,为了使得绝对值中很小,取 b=-100, c=0 即可,又找到反例了

对于C,取 a=10, b=-10, c=0 即可推翻

因此答案是D,我们无需在D上面浪费哪怕一秒钟。


从这道题你就学会了特殊化思维中的很多技巧。这样,每一题对你来说都有所得,然后你再在下一题中检验你的所得,很快,你的水平不就直线上升了?

关于错误,我还有很多推论,例如:领导力中的:一个不允许员工犯错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一个不允许孩子犯错的家长不是好家长

创业中:很多时候,犯错在所难免,我们要加速犯错的过程,犯小错,学大道理

这些不是这篇文章的内容,有机会再写一个文章细说。

我想同学们通过我的这篇文章应该学会如何学习。这篇文章的道理也适用于物理,化学,GMAT等的学习。希望大家数学进步

编辑于 2019-03-04 01:25

前言

浏览了几个回答,觉得都没说到点子上。

题主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快速学习?”

而不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或者“如何快速学习”


所以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利用好一切学习方法的前提——元认知。

掌握好元认知,是掌握其它方法的基础,但基础,往往是最重要的一步。


首先,先从元认知的定义开始。


01

什么是元认知?


几年前,我曾给两名小顾问讲了一个计划双周滚动管理的方法,讲完后我就问:都听懂了吗?

其中一位立马回答说都懂了。

另一位却迟疑了一阵,然后小心翼翼地说“我对本周延迟的事项如何更新到下周计划中,还有些不理解”。

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前一位顾问的学习能力要比后一位强?

事实恰恰相反!

我检查后发现,后一位顾问除了他反馈的不理解的这个点外,其它方面都掌握得很好。

而回答说都懂了的顾问,连最基本的双周计划如何滚动都没理解透。

很明显,回答都懂了的这名顾问,无法像有疑问的那名顾问一样,有效地评估自己的理解程度。

能否有效地评估自我水平,以及监控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中,首次提出的。

这个概念提出的本意,是指“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因为这是个人造的抽象概念,因此在后来的引用和发展中,各种学派的定义都有所不同。

但元认知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就如同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一样——这个本质得到了最广泛的共识。

02

元认知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元认知具体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


我们可以一起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该案例将以元认知在工作中的应用作为例子

若你还是一个学生党,只需了解其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请你读下去,因为这个案例将解释元认知运作的基本流程。


我在检查公司实习生的学习情况时,发现其中一位同学在做的任务是:增加某公众号关注量。

她对待这个任务很认真,也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罗列了各种可能吸引用户关注公众号的方式,一共有8类40多种,并准备付诸实施。

我挑了其中一个方法——建立今日头条专栏——问她“你怎么知道这个方法可以达成效果的呢?”

她的回答是“我也没做过,但总得做了才知道吧”。

但如果是我们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完成这个任务的做法就会很不相同。

老员工至少会分为下面4个步骤进行 。


▼ 步骤一:明确任务

首先要明确任务的可衡量目标和判断实现任务的难度。

比如每月到底要吸引多少人关注?500人?还是1000人?

之后,再用界定问题六问法分析为何每月要引流这么多人?

现有差距多大?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弥补这些差距有哪些方法?


▼ 步骤二:分析自己

评估自己现有的能力和资源储备,判断哪些方法可以直接执行?

这些方法执行后目标能否满足?

如果不能满足,还需要采用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需要学习什么新知识或请教怎样的人?


▼ 步骤三:设计策略

设计执行任务的策略。

比如哪些环节是自己执行,哪些环节协调同事执行,哪些环节外包给供应商执行等。


▼ 步骤四:即时监控

分解出任务的过程监控点,即时监控各项指标数据,一旦发现偏差则尽快分析原因,并采取纠偏措施。

比如,从每月500个新关注的目标出发,可大致分解出需发表文章的数量,篇均打开率、点赞率、收藏率、转发率的指标。

这样每一篇文章发出后,都可以及时分析是否达标了。

若未达标,则可快速调整并应用在下一篇文章中。

实习生和老员工这两种做法的不同,本质上就体现了“元认知”水平的差异。

▲ 以上是元认知过程在工作任务处理上的剖解


元认知在学习中的过程同样如此,如果你的元认知水平足够支撑有效学习的话,你就能够:

1、评估学习对象的难度,以及本次学习大致所需的时间

2、更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动机的强弱、本领域学习水平的高低

3、你能够规划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4、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习效果调整

03

如何提升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几乎决定了你思维和学习水平的高低。

那有什么高效方法,可以提高自我的元认知水平呢?

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 1、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

要提升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构建出自己的能力体系。

这样你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前的能力、技能、知识是怎样的,在不同的领域分别有哪些差距。


▼ 2、有意识地应用策略来学习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应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这些学习策略你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学习、应用并已成为了你的本能。

你运用它们的熟练度已经到了你完全意识不到的程度了,就像一条鱼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水里一样。

但不同的学习策略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习效果会有天壤之别。

重复策略——比如反复背诵——在学习一门语言上有着独到的优势。

但在学习哲学时就不那么有效了,这时精加工策略的效果就远远好于重复策略了。

因此,你在学习时,如果能有意识地识别出自己正在应用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不同情境有意识地调整不同的学习策略的话。


那么你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将大大提升。


▼ 3、显性化监控、评测和调节过程

无论你对自身水平做多少评测,也不管你的学习策略多么有效,在真正学习一个技能或知识时,你依然会发生偏差。

因为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我们依然没有能力完全认清这个世界的本质规律,以及认清我们自己。

因此,在学习中你要刻意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评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及针对学习偏差进行调节。


这就是学习的元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理解起来很容易,偶尔做一次也不难,但难就难在如何坚持持续去做。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你压根就意识不到你没有在监控学习过程。

等你发现学习效果不佳的时候,学习时间和资源已经全部被消耗完了,甚至整个人生都消耗掉2/3了。

因此,你需要养成一个学习的自我监控、评测、调节的习惯才行。

04

小结

元认知这个词出现在学习中的概率很高,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元认知到底是什么?

它是如何对一个人的学习产生影响的?

我们又该如何提升元认知水平从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元认知本质上只是一个人造的抽象概念,不同于山、水、风、电这些客观的存在,是我们用以概括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

它在四个方面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1、能否评估学习对象的难度,以及本次学习大致所需的时间

2、能否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动机的强弱、本领域学习水平的高低

3、能否规划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4、能否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习效果调整


要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就必须要提升自我的元认知水平,方法有3个:

1、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

2、有意识地应用策略来学习

3、显性化监控、评测和调节过程


以上


欢迎浏览我的其它回答:

为什么制定的计划总是实现不了?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得自信?

不想学习的时候如何逼迫自己去学习?

如何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30 岁前实现财务自由的人,都做对了哪些事?

碎片化时代,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编辑于 2019-04-30 17:12

所谓学习方法应该更多是在学习当中具体的一些步骤吧,就以读书为例子,目前在阅读中渐渐养成自己在阅读方面的学习方法,目前在 2016 年做实验,这个方法目前在截止今天,能够做到 1 天 1 本的阅读量,昨天是今年的第 61 本,不知道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但是可以分享一下我的《30分钟阅读法》

###0


很多人想看书,结果就买了很多书,但是没有看几本,似乎买书就像获得知识一样。而台湾创意天后李欣频为什么在能在是十几年来有超过 20 本书的出版,这是源于她极大的输入量,特别在书籍方面。关于输入和输出的比例,高达 9:1,可见读书如抽丝。


对于李欣频平均每天可以 4-5 本书,至少也可以每天读 1 本的书,为什么她读书嫩巩固这么快?


而我们是否真的会读书?



###1


如何快速地读书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些读书的观念。


首先,读书是以人为本,绝非其他。但是很多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忽略了这段,例如每本书都是一点一点地从头看到尾完完整整地读完,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过去的传统教育很容易让我们走进读书的误区,就是觉得一本书一定要从头到尾读完,殊不知道这样反而把阅读的主体变成是书,而非人的本身。


所以,第一点就是要坚定读书要以人的需求为主。



###2


其次,当你以解决问题或者以你需求的方式去读书的时候,才是以你自己为导向。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本书对你真正的有用的地方可能不超过 20%,也就是说,这本书有 80% 以上的内容是对此阶段的我们是没有用处的。


所以根据以上两点可以采取相应的读书策略 —— 30 分钟读书法则。



###3


所谓 30 分钟读书法则就是说,当你需要阅读一本书之前,先用 30 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全书,并且快速通过涂画或者折页等方式来标注自己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在真正阅读这本书之前,你已经对这郑一本书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同时知道自己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部分。


在 30 分钟之后进行第二次阅读,而这次阅读主要是根据已经标注的内容进行精读。事实上,就如李笑来曾经说过,书非精读不可学习。


而这样的方式就像你在打一场仗,在打仗之前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同时通过这短短的 30 分钟建立这场战斗的全局观,这样心里更有把握。在真正进行战斗的时候,就会针对某些据点进行强烈的轰炸,以达到这次战斗的目的。



###4


30 分钟读书法则至于有没有效,你可以试试,反正笔者在某一天早上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在 2-3 个小时内直接阅读了两本约 200 页的畅销书籍。




最后附上我的公众号【晨型人】

发布于 2016-03-02 16:32

我是黑谷,给你推荐学习方法:黑谷逆袭战法,我的看家方法。

【适用人群】初中以上所有的考试,所有的笔试科目

【需要什么】方法之外,真心是需要努力坚持

【如果质疑】方法链接里有学习的使用反馈,各种反馈100多个

【方法适应期】需要半个月的适应和练习

【支撑解惑】有什么学习和实操的问题,欢迎来问

这个方法,绝对让你欲罢不能,爱上学习,有足够的学习成瘾性

这个方法目前已经具备足够的体系,如果你要的是学习的好方法。这个方法不行。

如果你要的是为了考试方法,这个方法你真的值得一看。

讲方法好几年,陆陆续续帮助很多很多人成功上岸

顺便说说我吧,。我是黑谷,虽然遗憾,没考上清北

但曾经在高三耗时四个月,从200+提分到645分,已经有小伙伴用我的方法刷新了我的提分速度,希望你也可以受益。

多上点干货,整体的一些学习资料一并奉上

良心分享,求个赞关转评,感激不尽。

提示:下边卡片均可以点击跳转页面,自己探索吧。





黑谷逆袭战法相关内容:下划线可点击

版本1>> 黑谷逆袭战法之粉粉(说明书)

版本2>> 黑谷逆袭战法之九图--(必看)--行为动作

版本3>> 黑谷逆袭战法之百问百答--(必看)--答疑解惑

版本4>> 黑谷逆袭战法快速入门--从熟悉入手

版本5>> 黑谷逆袭战法之黑话谷语----废话鸡汤

版本6>> 黑谷逆袭战法之边界----认识自己

版本7>> 黑谷逆袭战法之反馈汇总----重新归档排版中

版本7.1>> 黑谷逆袭战法之长篇反馈汇总----陆续整理中

版本8-10>> 黑谷逆袭战法之私带系统----有困难找谷大爷

工具包>> 黑谷逆袭战法之笔记样例高中版----仅供参考

工具包>> 高中专项专题视频课----东西多自己看着拿

版本11.1>>黑谷逆袭战法之藥(调节情绪)

版本11.2>>黑谷逆袭战法之饲(施工中)

版本11.3>>黑谷逆袭战法之徇(施工中)

版本11.4>>黑谷逆袭战法之撇(施工中)

版本11.5>>黑谷逆袭战法之宫(施工中)

版本11.6>>黑谷逆袭战法之煣(施工中)

版本11.7>>黑谷逆袭战法之扎(施工中)

版本11.8>>黑谷逆袭战法之冥(施工中)

版本11.9>>黑谷逆袭战法之崛(施工中)

版本11.10>>黑谷逆袭战法之逝(施工中)

版本11.11>>黑谷逆袭战法之神(施工中)

版本11.12>>黑谷逆袭战法之轮(施工中)

版本12>>黑谷逆袭战法之家有管事(施工中)

版本13>>黑谷逆袭战法之大数据与大逃杀(施工中)

版本14>>黑谷逆袭战法之爱欲性(施工中)

版本15>>黑谷逆袭战法之废土九考(施工中)

版本16>> 黑谷逆袭犯法之规划表(施工中)

施工的东西算是解决某些问题,并非方法主体。

创作不易,希望大家可以给 @李黑谷说逆袭关注赞评论,感谢。

发布于 2023-06-01 22:57
很努力却学不好?4分钟摆脱9个低效学习坏习惯!
5.9 万播放 · 12 赞同
发布于 2022-11-24 12:14· 1.6 万次播放
万能高效学习法09|使用PQ4R策略,读透课本,彻底吸收知识!
4.3 万播放 · 97 赞同
发布于 2022-12-16 17:33· 1016 次播放

其实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但是如果自己想在某一个领域迅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那么是可以通过一些学习方法来实现的。我就拿自己从事的保险行业来举例说明吧。希望这种方法和思路可以给你启发。

首先是在开始努力之前,先列好问题清单:带着问题清单去学习,其实比大量的“填鸭”式的学习要有效得多,在提问的同时已经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尽情开发自己的脑洞,提前去想可能想到的问题;这样在之后的学习中不会再漫无目的,而是针对性的去解答之前的问题,学习的效率会提高很多倍。

其次是针对问题,功利性的去学习:如果为了转行,学习知识的目的肯定是为了迅速进入角色,弥补不足,所以我提倡“功利性的学习”。意思就是学习就是为了实现目标。

比如我现阶段的目标是学会制定专业的保险计划书,那我学习的所有东西都要围绕这个,比如了解哪些客户情况,客户的需求如何实现,不同情况的产品搭配都有哪些,合同及法律条款都有什么,如何与客户沟通和协调等等,等把这个搞清楚以后再去想别的问题。这样下来,通过你上面列举的问题,然后再去针对性的学习,效率可以达到最大化。

最后就是把“单机学习”转变为“联机学习”,意思就是与其他人一起交流看法,启迪思想。“联机学习”是需要互相交流的,你需要运用这些知识和别人去辩论和表达观念,所以这也无形中锻炼了知识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思维的碰撞,取长补短,更能提升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Darren Li,浙江大学工程学士,前世界500强央企项目经理,CPB认证私人银行家,现任世界500强金融保险公司(香港)高管。

编辑于 2020-05-11 17:23

万事皆可100遍,学习原来如此简单

话说我学古琴快一年了,进步还不错,如今已经开始学一首完整的曲子了。这确实不算什么大事,但我是自学的,而且并没有多少音乐方面的基础,跟一窍不通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对我来说,还是相对陌生、困难的事情。

以我这个高龄,还愿意去学一门新才艺,也是相当罕见的事情了。不说成绩如何,就是这个年轻的心态都很值得学习。尽管之前发出来的弹琴视频被人诟病过“水平很差”,我也不在乎,毕竟我是本着玩的心态在练琴,并不奢望能达到多高的水平。

其实学琴到现在为止,每天平均练琴时间也不超过20分钟,春节后甚至有一个多月时间没碰琴。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先启蒙了半年,是到了5月31日,我才开始每天练琴谱基本功。每天练一行,100遍,也不管好不好听、准不准,反正每天都练够100遍。

我把这100遍分成5次,一次20遍,一共画20个正字。不知不觉之间,我就十分熟悉各种基本指法了,对琴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了。我甚至认为自己可以当一名老师了,因为我已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琴方法。

不仅如此,我对琴道的认识也超出了一般教琴、学琴的人。很少有人能像我一样提出“大音希声”“大雅无曲”“大道无弦”的见解,我从一开始就没把学会哪几首琴曲、达到什么级别作为目标,而是把学琴当成娱乐休闲和修身养性的一项活动或说游戏更合适。

只要我在学琴,无论练得如何,总是好过将那些时间用在刷手机或干别的坏事上。总之,我没有学琴的功利心,反而能真正地享受学琴的乐趣。不管是不是会弹一首完整的曲子,我都不怀疑自己是个“琴道大师”,反正又不出去误人子弟,在心境上自封大师并无问题。

我现在学的曲是《榣山遗韵》,出自游戏《古剑奇谭》,不仅是旋律中听,还有一句“琴心剑魄今何在”吸引了我,吻合琴剑双修的情况(我也在练剑)。本月十号,我在愚家学徒正式开始的时候,编了一首不成诗的诗:

琴心剑魄今何在,

沧海龙吟隐高志。

狮虎返林机未得,

潜居抱道待其时。

不管水平怎样,气势先得有。我可不像一般人看到别人会才艺就很羡慕,甚至高看别人,在我眼里会什么才艺都是一样的普通。做人完全可以不会才艺,不必因为不会才艺而卑躬屈膝。所以,尽管我学琴的路子很野,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的每行琴谱练上100遍之后,就突破了。等再过两三个月,我把曲子学完、练熟了,再录个视频给大家见笑一番。

实际上,我就是借这个例子来说明100遍学习方法的通用性,不仅可以用在读课文,还可以用在学才艺。甚至我练字,也是采用100遍的做法,每个笔画、偏旁部首写100遍。所有的做法,都不针对结果做文章,而是强调做够一定的数量。

除了数量之外,我还根据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难度做了适当的分割。比如练琴100遍总时长不多,但琴弦割手次数多了就很痛,所以要分5次,每次几分钟,隔一两个小时再练一次,这样就不痛苦了。至于练字,每个笔画100遍很简单,一口气连续写完都没关系,时间也很短。

更重要的是,一旦你设定好了总数量为100遍,和每天可以做的数量,什么时间能完成目标也就很清楚了。可以说,每一步都是完全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我现在读的一篇古文,总数量1000遍,每天早晚2次共4遍,250天就能读完,如今已经读到602遍了,一点都不难。

当然,特殊情况下也不一定天天都能练,偶尔我会没时间或身体状况不适合练,那就不练,丝毫不感到愧疚或者有退步的错觉。等到恢复正常情况,我也还是按照原来的节奏练,不会因为落下了就着急赶进度,总之是心态始终稳如泰山。

没必要急嘛,反正落后几天的进度又不是失败。更何况,普天之下能做到练习100遍的人本来就寥寥无几,一万个里面都不知道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做这种看起来十分愚蠢而又低效事情的人,本来就不是差劲的人,甚至要比普通人的水平要高一些。那又何必再因为一点点的瑕疵,而为难自己呢?

除此之外,我在健身等其它所有需要反复练习的事情上,都采用了100遍的相同策略,所以每天都不需要考虑今天要做什么,不需要重新做计划,省去了非常多的心思。不知不觉之间,我就在许多事情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已经是能当别人老师的程度了。

就是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十分简单,它才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当然,唯一的门槛便是需要一些忍耐单调重复的耐心。不过我相信,任何人只要尝试过其中的甜头,比如读上某篇课文100遍,就会明白这就是搞好学习的出路。

它不仅在你具体学习的事情上有很好的作用,还能顺带着改善你的大脑和思考能力。正好跟我学教育文化战略的学生有个提及此事的作业,读古文竟然能提高数学成绩,我估计你是怎么都想不到的。

对我自己来说,正是因为当年发明了“读新概念英语100遍”这个学习方法之后,才让我的学习和做事方式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那时我立马就通过做了这件事,轻松高分考过六级、见到外国佬能轻松飙口语,还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不再是唯唯诺诺的胆小鬼了。

乃至于后来开始写自媒体文章,起初写得很差我也不气馁,而是相信只要坚持写上100篇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果不其然,如今我已写过了二十多个100篇循环,文章水平和写作能力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谁都想不到我读书时竟然是作文困难户。要不是我决定转变事业方向,再给我写上二三十年,大概也会是个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大V了。

正如我的学生所写,当今环境最缺乏的便是耐心的等待,几乎所有人都期望马上就见到事情有很好的成效。要么是在前进的过程中焦虑痛苦,要么是放弃前进直接躺平,极少人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缓慢前进的。

如果说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有多难,那肯定不是,读一篇古文、练一行琴谱就是能力最差的人都能做的很好。但又不能说不难,天天(可以中断)都做这种没意思的事情,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特别无聊。

不知你是否发现,世界上看起来最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表演乐器、展示武功和电子游戏,都是由最无聊的事情构成的。练琴需要一次一次地重复同样的操作,武功需要一次一次地练习基本动作,电子游戏也是需要程序员坐在电脑前一行一行地敲普通人看不懂的代码,一点都不好玩甚至还很无聊。

就连我们人本身,不也是一个又一个相同的细胞构成的不同个体吗?所以,世界如此精彩的真相其实是单调,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打磨出最终足够和谐的事物。反倒是丰富的做法,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因为磨合的成本太高了。

总之,万事即可100遍,学习原来如此简单。只要你明白学习的核心,就会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难学的,都很容易学,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

胖的林较瘦

发布于 2023-11-23 14:12